2025-11-16 10:57
為提升台灣自我防衛能力,明年度中央總預算國防預算將達新台幣9,465億元,佔GDP3.32%。台灣民意基金會今日(11/16)公布最新民調,有49.7%民眾對此表示贊成、39.7%不贊成。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分析,這項發現透露了一個微妙的訊息,就是多數國人願意為提升台灣自我防衛能力,支持2026超高國防預算,顯示賴政府這項新國防政策已擁有可觀民意基礎,但可能遭遇的阻力也不小。
2025-11-15 20:10
總統賴清德今(11/15)日下午以錄影方式為「歐洲台灣協會聯合會2025年會」致詞,他首先感謝歐台會發揮影響力,提高台灣的國際能見度,並表示面對威權主義擴張的威脅及人工智慧興起等挑戰,台灣正努力強化全社會韌性與反滲透,以堅定的民主信念與積極的國防政策維護台海和平。他強調,台灣是維持世界和平的重要關鍵,台海和平穩定是世界安全與繁榮的必要元素。
2025-11-07 23:51
日本第一位女首相高市早苗被視為前首相安倍晉三的門徒,也被視為最親台的日本首相之一。日本媒體報導,一上任就面臨川普來訪與「川習會」、APEC峰會外交大考的高市早苗,幕僚核心可說是圍繞「台灣有事」組建而成,她對台海可能爆發的衝突甚至戰爭,有極度迫切的危機感。
2025-10-29 14:11
總統府今(10/29)發布總統令,國家安全局副局長柯承亨已准辭職,應予免職。任命張元斌為國家安全局副局長。此令自中華民國114年11月1日生效。
2025-10-10 12:55
賴清德總統今天(10/10)上午在國慶大會上宣示,將加速打造「台灣之盾」(T-Dome),建構更有效攔截的嚴密防空系統,並加強引進、結合高科技及AI技術,建構智慧化防禦作戰體系,發揮不對稱戰略的嚇阻效能。賴清德也宣示,未來國防預算會在2030年前,達到GDP占比5%。對此,國防院所長蘇紫雲指出,賴清德總統對於國防的構想拉高格局,以結合確保民主體制的存續強調國防的存在,是為了確保整體安全,而打造台版「鐵穹」的T-Dome「台灣之盾」,因應中共大量新型飛彈對台灣的威脅,確實有必要。
2025-10-09 13:09
國防部今天(10/9)發表2025年新版國防報告書,以「敏捷韌性國軍、堅定捍衛國家」為主軸,呼應總統賴清德「和平四大支柱」國家安全理念,強調在複雜嚴峻的印太情勢中,國軍將以實力建構不對稱與韌性戰力,落實全社會防衛韌性,確保台海和平穩定,展現「以備戰達到避戰」的決心與信念。而仿效美軍DIU成立的「國防創新小組」(DIO),首度完整說明其主要任務、優先領域與推動概況,包括引進民間高科技與現貨裝備,包括衛星影像AI自動辨識、AR智慧作戰系統等,快速建立強韌嚇阻戰力。
2025-10-08 22:36
美國前陸軍副助理部長希普今天(10/08)在國防院台北安全對話中指出,台灣明年度國防預算將佔GDP3.3%以上,是朝正確方向邁進的一步。台灣在印太地區穩定具關鍵作用,美國政府與企業,都致力與台灣加強在國防與安全領域的合作。希普也贊同前白宮國安會幕僚長葛瑞(Alex Gray)意見,認為台灣未來應該將國防支出提升至GDP的5%。希普也指出,決定未來戰場優勢的三大關鍵是人工智慧(AI)、電磁頻譜(Spectrum),以及量子技術(Quantum),將決定誰能掌握主導權。
2025-09-17 17:21
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明天(9/18)起至9月20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國防部設置專館「國防館」,主打中科院研製反飛彈利器「強弓飛彈系統」等國防自主研發成果,並首度攜手美國國防新創Anduril等6家公司,共同打造跨域聯合作戰場景,全面展現「防空」、「無人化」與「智慧戰場」領域的最新成果。國防館更展出對美軍購的M1A2T戰車、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及國造105公厘戰砲車D3樣車,展現國防新戰力。中科院長李世強也證實,「強弓飛彈」已經展出,就是已經量產。至於量產預算是否納入軍購特別預算當中,國防部表示正在由政院審議中,若通過將會公開說明。
2025-09-09 16:18
前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辭職後,市場預期潛在人選均可望維持軍備支出成長,帶動國防概念股包括三菱重工表態上漲,國內投資全球軍工的元大航太防衛科技(00965),9日再寫股價新高,今年以來漲幅逾44%,題材性更勝科技主題。
2025-09-04 19:20
根據國防部明(2026)年公開預算,台美之間將新增「國防政策專案會議」,作為「雙邊國防部軍事議題的最上位平台」,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揭仲研判,國防部預計派出多達32人的代表團前往美國出席,研判將由國防部副部長率領高階成員,與美國國防部相關成員討論國防安全與雙邊重大軍事合作事宜。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