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在很少外國人知道台灣的情況下,我遠嫁到韓國。離家前,我媽媽囑咐我,「要記得妳是嫁給一個家庭,不是一個人,以後妳的眼淚就要橫著流(晚上躺著哭泣的意思),咬緊牙關也要撐下去,要做一個讓台灣驕傲的台灣人。」
我來自台灣嘉義,在一個嚴格的日式教育家庭長大。我的爸爸很注重規矩,不僅是日常禮儀,就連睡覺都有規定的睡姿,如果沒有做到,半夜還會被打屁股。而我媽媽,每天照顧8個孩子、一個家,她沒有好好陪伴過我,但每天「女孩子坐端正,不要腳開開」、「吃飯嘴巴閉起來,慢慢吃」、「飽滿的稻穗是謙卑的」等身教言語,我媽媽親身實踐,讓我知道台灣人的硬腰桿子是怎麼樣的,我們不輸其他人,要端正自信地活著。
但我有沒有沮喪的時刻?有,剛到韓國的時候,我曾每日以淚洗面,我聽不懂韓文、看不懂韓字,先生殷模出門上班後,我只能跟婆婆大眼瞪小眼,雖然婆家都疼愛我,但文化差距不是一兩天就能適應,譬如我不吃辣,每天都在廚房跟泡菜周旋;吃不慣「豆漿麵」,第一次吃還摀著嘴跑去吐掉,受不了嘴裡的生豆味;我在台灣餐餐吃肉,在婆家卻久久吃一次,有一次婆婆特地為我煎了白帶魚,小小一塊,都是她的心意,但我的筷子夾不下去,因為,我無法獨自享用,從小爸媽教我不能獨食,要懂得分享。
我先生那時看我這麼難受,竟然天真對我說「想回台灣就回去,早上回去,晚上飛回來就好了」我氣得眼淚擦一擦,罵他「你王永慶啊!」有那麼多錢嗎?很神奇的是,我罵完突然轉念一想,告訴自己一定要撐下去,不要當一個台灣逃兵,讓父母親被鄰居指指點點。很多人笑我傻,但這是我孝順的方式。
我改變的方式很簡單,我媽媽說「要勤懇勤勉,多做的人不會死掉,要做到讓人無法挑剔」,所以我比大嫂早起做早餐,看到每個長輩都笑嘻嘻問候,親戚來做客,我整日都在廚房招待。久而久之,做好這些事情成了習慣,我的個性也從內向壓抑,變得開朗放鬆許多,甚至大咧咧的,很愛開玩笑,畢竟,愁眉苦臉是一天,笑也是一天。30年過去了,現在很多韓國人都問我說:「台灣人都這麼幽默風趣嗎?」
我到韓國生活後,才知道台灣有多好、多珍貴,這裡的人際疏離、保守程度恐怕讓人難以想像,就連韓國人自己要打入當地社團都很艱難。這讓我想到以前在台北榮總做特別照護的時候,突然收到爸爸車禍過世的消息,忍不住靠在照顧的老奶奶身上大哭,奶奶心疼我,拿了五千塊要我快點回家,我搭上計程車哭得哽咽說不出話來,計程車司機讓我放聲大哭沒關係,一路載著我直奔嘉義,還攙扶著我到殯儀館。這類的恩情與溫暖,我都記著,怎麼能不愛台灣?
也因為這樣,我不只在家當一個驕傲的台灣人,在外頭也是。我學韓國紙藝,用作品呈現小時候的回憶,像媽媽在爐灶前生火煮飯的樣子,還有爸爸騎著腳踏車,載著我們到市區裡逛逛的背影,這些生活化的細節,可以讓韓國人了解台灣市井小民的生活,直觀又不做作,反而很能打動人。
再來,好幾年前,我們響應政府推廣觀光,做起家庭民宿,專門招待台灣旅客。有一回,我和旅客聊台灣政治,講中國老是拿飛彈、軍機威脅台灣要統一,當時還發生香港國安法事件,我們都想要為民主發聲,對方很熱心,做了兩幅旗幟給我,上面用簡體字寫著「台灣是民主自由、言論自由的國家,歡迎來體驗」。
然後,我就揹著旗幟到明洞讓中國遊客看,果真,吸引一些中國人、香港人和韓國人注意,有些人對我說加油,有些人向我問台灣的狀況,他們認真想了解的樣子真令我感動,即便事後被先生跟朋友罵大膽都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