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工兵訓練中心2025.5.16演練「機動阻絕器材」(艾斯科阻絕牆HESCO,左下沙色) 暨「鋼刺蝟」結合「蛇腹型鐵絲網」設置作業。郭宏章攝
為防範共軍登陸與推進,陸軍各作戰區的工兵群在海灘以及聯外道路上經常演練「阻絕設施」設置,總統賴清德今天(5/16)日前往高雄陸軍工兵訓練中心視導,陸軍首度對外公開新式美製機動阻絕器材、也就是「艾斯科阻絕牆(HESCO),美軍從1991年波灣戰爭起,歷經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都大量使用艾斯科牆,以往工兵要花上7、8小時完成的阻絕設施,大幅縮短到只要20分鐘就能完成10公尺阻絕牆,人力也大幅精簡,能在「紅色海灘」也就是「複合式海灘」有效提高防衛作戰效能。
陸軍工兵訓練中心2025.5.16演練機動阻絕器材(HESCO艾斯科阻絕牆,後方2層)結合「鋼刺蝟」(前中X型交叉者)與蛇腹型鐵絲網部署作業,阻絕敵軍人員與車輛通過複合式海灘。郭宏章攝
「艾斯科阻絕牆」全名為「艾斯科防衛阻絕系統」(HESCO's defensive barriers),或簡稱「艾斯科牆」,事實上並不是一項新發明。早在1991年第一次波灣戰爭,美軍就開始部署HESCO阻絕系統於戰場上。而且「艾斯科阻絕牆」原本是民間防洪用的圍堵用快速部署設施,它採用「不織布土公布」(non woven geotextile liner),取代原本麻布袋沙包,且四周以高強度鐵絲網圍起袋狀,以裝入沙土夯實,再以疊沙包方式,就能夠形成強固的阻絕防爆牆。
陸軍工兵訓練中心2025.5.16演練機動阻絕器材(HESCO艾斯科阻絕牆/防爆牆)暨鋼刺蝟結合蛇腹型鐵絲網設置作業。郭宏章攝
陸軍工兵訓練中心2025.5.16演練機動阻絕器材(HESCO艾斯科阻絕牆/防爆牆)部署作業。郭宏章攝
陸軍工兵訓練中心2025.5.16演練機動阻絕器材(HESCO艾斯科阻絕牆/防爆牆)部署作業,4名人員可以搬運架設,另由2人操作機具。郭宏章攝
陸軍說明,這項「機動阻絕器材」也就是「艾斯科阻絕牆」(艾斯科牆),僅需8員就可以完成設置。以10公尺阻絕牆設置為例,僅需3個步驟,展開、組裝、填土即可完成架設作業。該項「艾斯科牆」兼具組裝簡單、節約人力、設置快速、重複使用的特性,在美國、英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皆被廣泛使用。
經過多年實戰驗證,「艾斯科牆」可以防禦步槍、機槍等輕兵器,火箭彈(RPG)、迫擊砲和火砲破片。甚至可以擋下重型車輛撞擊。
陸軍工兵訓練中心2025.5.15演練機動阻絕器材(HESCO艾斯科阻絕牆/防爆牆)部署作業。郭宏章攝
根據國外測試結果顯示,一道雙層的「艾斯科牆」可以擋下一輛6.75公噸卡車以時速80公里撞擊;若是2層高、底部雙層的「艾斯科牆」則可承受30公噸卡車以時速80公里衝撞,且在1秒內就把卡車停下。這項特點在美國在阿富汗等進行「反恐戰爭」時擋下不少汽車自殺炸彈襲擊。
賴清德總統2025.5.16赴南部勗勉國軍部隊,前往位於高雄燕巢陸軍工兵訓練中心,視導「機動阻絕器材(HESCO)暨鋼刺蝟結合蛇腹型鐵絲網設置作業」。郭宏章攝
陸軍官員說明,工兵部隊於備戰部署階段,優先於複合式海灘,在港口、灘岸空降或是機降場與聯外道路進行阻絕設置。而「複合式海灘」也就是同時具備港口、灘岸及空機降機之區域,為敵人最佳登陸地點。因此,陸軍工兵部隊為了有效削弱登陸敵軍戰力,於聯外道路上設置「防人員」(鋼刺蝟及蛇腹型鐵絲網)與「防車輛」等兩種形式的障礙物,依據任務、地形以及可以用之阻絕的材料,靈活調整設置,減少人、物力與時間,以達到最大阻絕效果。
今天在陸軍工兵訓練中心(簡稱工訓中心)展示的演練,是以模擬長120公尺、寬14公尺之四線道路,面向敵軍來襲之方向,依序設置鋼刺蝟及蛇腹型鐵絲網,以及機動阻絕牆等障礙物,結合兵火力運用,阻卻登陸之敵軍,逐次削弱敵軍戰力。
陸軍官員也表示,工訓中心有著工兵部隊教育、測考、研發等任務,為驗證機動阻絕器材在防衛任務實用性,在去年以訓練經費採購40組機動阻絕器材(也就是「艾斯科阻絕牆」HESCO),針對未來工兵部隊運用機動阻絕,先行完成評估試行。
事實上,過往工兵要完成阻絕設施,往往都是以人力慢慢搬運,相當費時,甚至可能耗費一天時間,不過新的機動阻絕器材,即可在20分鐘搭建一堵10公尺的阻絕牆。相較於使用傳統沙包堆疊,則可能須8個人耗時8小時才能完工相同長度的阻絕牆,但沙包構築的阻絕牆,其抗炸以及耐衝擊能力卻遠遠不如新式的「艾斯科阻絕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