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戰示意圖。美聯社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上週雖向25個貿易夥伴祭出懲罰性關稅,但印度、歐盟、台灣與日本仍可能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避免部分稅項;但即使對達成協議的國家,關稅仍可能大幅提高,半導體與醫藥等重要產業,可能在月底面臨個別關稅。
報導引述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Budget Lab)統計,川普1月20日上任後,美國實質關稅稅率由2.5%激增至16.6%。
若川普目前威脅將課徵的關稅真的在8月1日生效,實質關稅稅率將提高至20.6%,將達1910年後的最高紀錄,也高於導致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史慕特-霍利關稅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
而川普(Donald Trump)第一任期雖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平均關稅稅率僅由1.5%升至2.5%。「預算實驗室」經濟學主任泰德斯奇(Ernie Tedeschi)說,比起當前的關稅戰,川普第一任期實施的關稅只是小巫見大巫。
路透社日前報導,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美國2025財年的關稅收入已達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兆9400億元),6月的關稅收入更增加3倍,達到創紀錄的272億美元,也意外創下罕見的270億美元預算盈餘。
各界預期,多國關稅若依照白宮公布的稅率徵收,年度收入可達3000億美元。
川普上週寄出的關稅信,威脅將徵收20%至50%的關稅。主要貿易對象如日本、韓國、歐盟、加拿大與墨西哥都收到新稅率的信函,但也積極尋求在8月1日前與美國完成貿易談判。
《紐時》指出,印度、歐盟、台灣與日本可能與美國達成協議,避免部分稅項。但從美國目前已與英國、越南達成的貿易框架可知,美國對已達成協議的貿易夥伴,課徵的關稅仍高於以往。
美國對英國商品課徵10%關稅;對越南商品則基本課徵20%關稅,但轉運或成分零件有高比例來自他國,則課徵40%關稅。
儘管各國政府與企業仍期待協商後出現較低稅率,但紐時指出,川普政府看來沒有時間、空間與多個面臨高關稅威脅的貿易夥伴繼續洽談;華府瀰漫一種氣氛:川普打算透過高關稅封殺外國商品銷美,而非達成協議促進經濟及開放市場。
此外,除了對等關稅,川普政府似乎將在7月底對重要產業,如半導體、醫藥、飛機、原木與其他項目徵收特別進口關稅。
關稅提高一大原因:劍指中國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前官員、保守派智庫美國羅盤(American Compass)學者迪普拉希多(Mark Diplacido)指出,川普政府向全球許多貿易夥伴徵收高關稅,其中一個原因是劍指中國。
川普在第一任期內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關稅,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雖有所減少,但對其他貿易夥伴如墨西哥、越南的貿易逆差卻開始增加,因為許多中國企業赴當地設廠,或這些國家的產品使用更多來自中國的零件或原料。
迪普拉希多表示,中國是「最大的違規者」,但「直接針對他們還不足以降低美國整體的貿易赤字,因此必須對此採行更廣泛的全球性措施」。
他表示,在各國願意與美國合作,重新平衡全球貿易前,「有必要以提高關稅來施壓,全面降低美國的貿易赤字。我想這是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