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參與教召的後備部隊是近年最多人數。資料照片,國防部提供
史上最長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已結束,同步實施「同心35」號後備動員,這次共計2萬餘名後備軍人接受動員,是歷年最多的一次。實兵演練結果顯示,包括全旅動員的陸軍206旅在內的後備部隊,「恢復戰力」在第10天就具備戰力。國防院助理研究員許智翔分析,新制教召已看到成效,但仍須增加訓練場地及增加基層幹部,後備部隊訓練才能達到軍方目前設定參數為「7天恢復戰力」目標。甚至可效法德國聯邦國防軍的「現役後備軍人」制度,經常性訓練,而不是等一年或更久才教召施訓一次。
國軍配合2025年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期間,包括首度驗證「全旅動員」的第三作戰區陸軍步兵206旅、第四與第五作戰區等後備部隊,經過臨戰訓練後,已恢復戰力投入作戰。國防部提供
7月18日,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最後一天的上午,國防部長顧立雄主持視訊會議,向全軍指揮官提出工作指導,顧立雄針對漢光演習中後備動員能量的驗證部分指出,演習中由步兵206旅執行全旅動員效能驗證,透過完整的臨戰訓練程序,檢視後備戰力恢復所需時間。權管單位應據此深入分析執行成效,以研擬檢討策進作為,建立標準訓練作法,方能有效支援常備部隊,充實整體防衛戰力。隨後顧立雄正式宣佈漢光演習結束。
國防部長顧立雄2025.7.15晚間前往花蓮空軍基地視導滑跑道搶修實兵演練,並前往指揮所、軍事勤務隊等單位,慰勉參與漢光41號演習官兵與後備教召人員。國防部
也就是說,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的結束,對於國防部而言,也是進一步檢討後備訓練的開始,想辦法要後備戰力恢復所需時間進一步縮短,讓後備部隊在召集報到後,在最快時間成為具有完整戰力的作戰部隊,因應可能的台海變局。
漢光演習驗證 後備部隊10天恢復戰力根據軍方媒體「軍聞社」7/18的報導顯示,這次實施教召的後備部隊「恢復戰力」事實上不必等到14天。因為根據該報導指出,後備部隊在7月15日至7月16日之間,在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第7天起的「縱深防禦」階段,就投入作戰,也就是說,若以平時新訓任務為主的步兵旅(守備旅),包括北部召集「全旅動員」的步兵206旅,還有包括中部的步兵302旅、南部的步兵117旅,加起來近1萬名後備教召人員,大約10天就恢復戰力,投入戰鬥。而這個「恢復戰力」的實現,就是軍方高層日前指出,本次漢光演習期間後備動員,除了驗證206旅的全旅動員能力之外,最重要的目標。
2025年7月9日,漢光41號實兵演習登場,首次以旅級規模動員召集後備部隊,負責戍守大桃園地區的陸軍第206旅,全旅召集共約3000名官兵,進行恢復戰力及臨戰訓練。路透社
這位熟悉作戰計畫與訓練的軍方將領日前在一場會議中指出,後備動員不是召員一來報到領完槍,就可以馬上作戰,還要經過專長的複訓,要經過作戰計畫的演練,或是兵棋推演,讓每個人都了解作戰狀況、知道自己的任務之後,才會讓後備軍人到其守備的戰術位置,去做相關的作戰行動。
所以這次漢光41號演習中的後備動員,除了驗證動員能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會藉由206旅「全旅動員」,來驗證其後備部隊戰力恢復的時間,到底是14天就可以恢復戰力,還是10天之內就可以恢復戰力,國防部對此有相關的驗證計畫,也會派專業的教官進行驗證,得到戰力恢復時間的結果,國防部也會納到後續作戰計畫修訂的參考。
後備部隊分兩種 基幹人力有落差熟悉作戰計畫與訓練的軍方將領也說明,事實上,國軍目前的後備部隊有兩種區分,一種是縣市的「後備旅」,另一種是新訓單位的後備部隊,例如這次驗證全旅動員的陸軍步兵206旅就是負責新訓的旅級後備部隊。在縣市後備旅與新訓後備步兵旅這兩者的動員時間就會有落差。最主要原因首先是「基幹人力」的不同,也就是在新訓單位常備的基層幹部人數多寡。因為新訓單位(旅)其目前主要任務就是以新兵訓練為主,戰時狀態下,新訓單位會有相關的「動員符號」,來召集該部隊所需要的動員部隊。而新訓單位的基幹能力,平均大概都有900人以上,平均是在執行這個新訓的任務。
漢光41號實兵演習2025.7.9展開,負責教召的基幹人員教官正在對教召人員進行機槍射擊姿勢訓練指導,專長複訓後進行臨戰訓練,希望儘速恢復戰力,投入作戰。路透社
除了前述的兩種後備部隊之外,另外,還有部分常備士官兵退役的後備人員,也會依據專長分發,在動員召集時直接回到編裝的主戰部隊,快速熟訓後,與常備人員一同擔負作戰任務。
軍方將領進一步說明,縣市後備旅平常就是執行這個教召工作,按照教召的「流路」(順序),「遇到了,它就要去執行教召的任務,而後備旅的基層幹部的人力,依照目前大概都是一百來個」。所以兩種不同的後備部隊其差異,首先就是基幹人力就有落差,這代表它所擁有的動員部隊基本的師資人力就有限。
第二個差異,是動員部隊的人到後備部隊時,新訓旅其滿編動員之後包括基幹人員總共要達到4000多人,縣市後備旅滿編則大概4000人左右。
國軍在18個縣市設有後備旅,負責國土防衛,縣市後備旅編制約4000人,但基幹人員只有100餘人。國防部副部長柏鴻輝2025.3.13視導台南市後備旅教育召集情況。軍聞社
縣市後備旅師資較少 訓練能量也不同也因此,後備軍人來到不同的後備部隊時,訓練能量就造成兩者恢復戰力時間的差異,因為從基幹能力與專長訓練量能這兩者,就造成後續的差異。軍方將領進一步分析,第1點是基幹能力有落差,縣市後備旅跟新訓後備旅可以分配到的師資就有落差,也就是縣市後備旅的訓練師資就比較少。第2點,教召部隊有區分中、高專長,所以教召課程劃分就會有專業、專長的訓練,會有射擊的訓練,會有戰鬥教練,所以依據課程與中高專長類型的不同,所以相關訓練時數都在兩種後備部隊之間會有一些落差。所以國防部目前是按照基本的新訓與教召訓練課程時數的去計算。
軍方將領指出,國防部現行以專業、專長,戰鬥教練以及射擊訓練的相關時數去運算。計畫單位進行運算之後,得出了一個基本的數值,因此,國防部會利用這個這次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的後備動員,去實際做驗證。
第五作戰區裝甲部隊2025.7.12於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結合「同心操演」動員教召,由後備軍人為迫擊砲裝填模擬彈完成專長複訓。軍聞社
至於是否往後能夠縮短恢復戰力的時間,軍方將領強調,就是要看這一次實驗、驗證的結果,「那可能會縮短,或可能會延長,這個都不確定。」所以國防部會利用這次實兵演練來做驗證。至於有沒有希望達到「恢復戰力」的理想時間標準,將領表示,「目前國防部自己設定的參數最快是7天,可是我們按照部隊類型的不一樣,所以我們會有不同參數的設定。」
對於外界擔憂中共誇口「3天內攻下台灣」,台灣軍方可能不會有14天的預警時間,後備動員可能來不及應付共軍進犯。對此,國安高層說明,後備軍人召集報到後恢復戰力花多少時間,以北約來講,通常大概差不多是7到14天。也就是把後備軍人從召集來報到起,讓你熟悉原先的專長,時間長短,首先要看該召員的兵科,接下來你要去哪個戰鬥位置,需要熟悉的專長必須完成訓練考核。
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14天教召的後備部隊經過臨戰訓練後,已恢復戰力投入作戰,圖為後備軍人操作紅隼火箭彈模擬攻擊敵軍。國防部提供
另一個因素是後備軍人離開部隊的時間有多久,國安高層指出,可能基於現在國軍部隊不同的一些裝備特性,或者是科技進步,影響訓練時間有長有短,可以做一些調整。這就是軍方現在像教召變成14天,就是有一定要訓練課目內容的道理。
恢復戰力時間 有不同參數設定至於後備部隊「恢復戰力」的時間,軍方理想的天數應該是幾天,軍方將領表示,目前國防部設定的參數最快是7天,但是按照後備部隊類型的不一樣,例如新訓的步兵旅與18個縣市的後備旅,這兩者性質與編制不同,其基幹人員「倍率」、也就是訓練人員與召員比例上有較大差別,訓練總能的狀況不一樣,所以國防部會有不同參數的設定。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許智翔指出,從這次206旅動員事實上是在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開始前三天,也就是7月5日就召集後備軍人前往指定地點報到,這可以顯示,國軍已有提早動員,而考慮動員時機點,也是後備動員決策的重要關鍵。
後備部隊操作105公厘榴彈砲模擬對目標進行火力打擊。2025年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期間,包括陸軍步兵206旅、第四與第五作戰區等後備部隊,經過臨戰訓練後,已恢復戰力投入作戰。國防部提供
許智翔分析,基本上來說因為206旅是「守備旅」,既然有提早動員,實際上戰時不可能到開戰當天才開始決定要動員部隊,所以它本來就是要掌握一些提早動員的時機點,讓部隊可以在正確時間進行戰術為止,但是這個向來都是最困難的一件事情。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很多人批評澤倫斯基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前太晚動員,導致烏軍的戰力不足。
許智翔指出,其實澤倫斯基當然有其考量,一方面可能有人會批評說他不認為戰爭確實會發生,但是反過來說,作為國家的領導者,對於爭取和平仍有可能性時,他當然會盡可能的去以和平、就是以「不爆發戰爭」,作為國家領導人的主要目的去跟俄國斡旋的目標。也因此,若在這種時間點動員,其實是在政治指標上面一個非常強烈的動作,可能引發衝突螺旋升級。
許智翔舉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就是德、法、 英、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彼此都連續的過早動員,導致衝突螺旋升級,導致情勢愈來愈緊張,接下來就全面開戰,可見動員時機的掌握是非常重要。
陸軍關指部火力連教官2025.7.12在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對後備動員召員說明42迫砲故障排除要領,尤其提醒注意安全。郭宏章攝
另一方面,台灣近幾年後備教召制度改革,可在這次漢光41號演習看到成效,例如後備軍人為主的戰鬥支援連可以應對小部隊襲擾,聯兵營操作105榴砲、曲射火力、加入迫砲車組,甚至裝甲部隊都出現教召的後備軍人上戰車,這些常備退役人員在向其部隊報到一週內,其實已投入作戰或支援任務,與常備兵力一同並肩執行防衛任務,是值得肯定的表現。
退伍多年恢復備戰 目前訓練頻次待加強但許智翔也直言,如果國防部未來因應情勢,需要進一步整體提升後備動員兵力到例如超過20個旅以上的兵力,要把近10年退伍的義務役士官兵召集回來訓練,以目前的訓練總能來說,7天是無法達成恢復戰力的目標。而且,還有台灣整個社會有沒有辦法支援這樣的後備動員能量。
許智翔指出,台灣很多中小企業,如果一家10人公司同時接到兩張14天教召動員令,就等於掉了20%人力,這兩個星期內,又難以找人頂替,所以社會還沒做好準備去支援這樣大的動員能量。
另一方面,一些比較廣泛的專精人才預備役的運用,是國軍必須考慮的,比方說像是類似以色列空軍的「預備役飛官」,對於飛行員人力陷入困境的台灣是可以思考的。
許智翔也指出,如果單純是以步槍兵、陸軍的地面部隊來說,現行的7天恢復戰力的目標夠不夠,仍有待商榷。但是現行的教召能量,其實也不足以讓8年至10年內退役的志願役士兵很快能夠完全回到他們最好的狀態。因為如果要一段時間內增加訓練的頻次,相對來說是整個後備訓練系統還沒有準備好資源,包括訓練場地不足,施訓的師資也就是基幹人員還不夠。
許智翔強調,平心而論,後備動員改革,國防部的確有在做,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可以看得到軍方的努力,只是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加快後備部隊恢復戰力,為保衛台灣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