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與民眾黨政策會共同完成的期中報告,今在台大校友會館正式發布。前台大校長管中閔、國政基金會經財組召集人林祖嘉、民眾黨政策會執行長賴香伶、立法委員賴士葆與黃珊珊出席。楊亞璇攝
美國課徵「對等關稅」,台灣稅率尚未出爐,藍白邀請前台大校長管中閔提出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管中閔今(7/21)說,一旦課徵幅度提高至20%,逾半數企業預估營收將減少10%至30%,其中更有26%直指恐損失三成以上,規模5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所受衝擊最劇烈,高達35.8%預測營收將減少超過30%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4月共同召開在野領袖峰會,邀請前台大校長管中閔擔任召集人,成立「民間版衝擊影響評估小組」,以民間力量先行調查、掌握產業第一線實況,補足政府作為的不足。歷經兩個月調查分析,國民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民眾黨政策會共同完成的期中報告,今在台大校友會館正式發布。前台大校長管中閔、國政基金會經財組召集人林祖嘉、民眾黨政策會執行長賴香伶、立法委員賴士葆與黃珊珊出席。
管中閔指出,在美國尚未正式公布對台關稅政策內容的情況下,政策不確定性已成為目前企業最主要的困擾因素。他強調,因為政策未明,產業界正同時面對兩大層面的高度不確定:一是關稅本身的內容與稅率無從掌握,二是政府後續是否推出補助或支援機制亦未明朗。
管中閔說明,廠商在面對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只能自行揣測可能的課稅水準,導致營運策略無法具體規劃,進退兩難。同時缺乏對政府政策作為的預期,也進一步抑制企業調整與投資的動能,形成雙重壓力。
根據民間版衝擊評估期中報告指出,電子零組件與機械設備等出口導向型產業,對關稅不確定性特別敏感,即便關稅尚未實施,已有超過五成受訪廠商表示,其直接或間接對美業務已受到實質影響,主要反映在營收下滑與成本上升兩方面。
此外,調查顯示約25%的企業已暫停增員計畫,另有23%的業者考慮將部分產能移轉至海外,以降低潛在衝擊。這些回應顯示,即便政策尚未落地,「預期本身」就已對企業行為產生實質影響,顯示政策不確定性已轉化為現實壓力。
管中閔強調,產業可以因應挑戰,但難以在不確定的決策環境下運作。他呼籲政府儘速釐清政策方向,釋出清楚訊號,降低產業風險、穩定企業信心,為產業轉型與因應提供可預期的基礎。
管中閔總結廠商面臨的五大困難包括,匯率劇烈波動,台幣快速升值導致「賠錢出貨」,中小企業缺乏避險工具;工業電價三年累積漲幅達66%,加上綠電資源集中,中小企業無力競爭;缺工與人才排擠,傳統製造業面臨高科技產業「搶人」壓力,技術斷層持續擴大。
此外,管中閔表示,AI與綠色轉型門檻太高,無論是AI導入或碳盤查,中小企業面對技術、人力與資金多重門檻,難以實質轉型;最後是政府協助政策的資訊落差,廠商普遍對中央政府協助政策缺乏了解,資訊碎片化與流程繁瑣形成進入障礙。
管中閔提出政策建議,穩定匯率,避免台幣短期升值失控,檢討能源政策,確保電力供應與穩定、擴大安定就業措施與勞工保障,輔導中小企業升級、設立AI轉型專責單位,簡化補助流程、整合技術資源,協助企業轉型、建立貿易協助單一窗口,隨時更新政府資訊,整合資源協助廠商。
期中報告中,管中閔以多項經濟模型評估台灣對外部經濟變動的衝擊影響。根據模型推估,若中國 GDP 衰退 1%,將對台灣當季 GDP 造成約 0.4% 的影響,且影響效應可延續2至3季;若美國 GDP 衰退 1%,台灣當季 GDP 亦將被影響 0.3%。
根據調查,受訪的238家廠商中,有88.5%為2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超過五成(50.5%)表示已受到美國擬課關稅的直接影響。在模擬10%關稅情境下,近六成企業認為營收將小幅下降或無明顯變動,但一旦課徵幅度提高至20%,逾半數企業預估營收將減少10%至30%,其中更有26%直指恐損失三成以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規模5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所受衝擊最劇烈,高達35.8%預測營收將減少超過30%。報告指出,這類企業通常資本薄弱、客戶集中、議價能力有限,一旦遭遇外部貿易壓力,難以撐過長期陣痛期。
報告指出,在模擬美國課徵20%對等關稅的情境下,傳統產業將首波受創。橡膠製品業與其他製造商衝擊最劇,高達六成以上廠商預估營收將縮水逾三成。金屬製品、電力設備、塑膠與基本金屬業等加工產業也普遍預期營收下滑,工具機、汽車零組件等出口導向產業同樣無法倖免。
報告調查與經濟部近期外銷訂單統計吻合:今年4、5月台灣對美「塑膠、橡膠及其製品」訂單較去年同期衰退13億元新台幣,「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減少29億元新台幣。傳統產業銷美訂單已顯著萎縮,反映對等關稅衝擊早已顯現;即便是電子、資通訊等外銷主力產業,4、5月對美訂單雖大幅增長,但這與美國廠商「提前備貨」效應有關,並不代表無風無險。實際上,調查報告也發現高科技產業中也有逾四成廠商預估未來營收將明顯下滑,顯示美國關稅政策若進一步延伸至半導體及關鍵零組件,台灣整體出口結構恐將面臨深層衝擊。
針對美國可能對台灣課徵高達30%的對等關稅,林祖嘉表示,政府至今未公開任何談判內容,讓產業界與國會無從掌握協商實質進度。他指出,各國實際遭課徵的關稅稅率高達25%至50%,若台灣在「從零開始談」的主張下,是否意圖全面開放,政府必須清楚交代。
林強調,任何關稅調整均須經立法院同意,協商過程若持續黑箱,未來在國會層面將難以取得足夠支持。
他也指出,目前新台幣升值幅度已達10%,高於周邊國家,若升值幅度最終逼近14%,其對出口的衝擊恐將超過關稅本身。
他說,晶片產業方面,除了台積電赴美投資造成的供應鏈外移壓力,上下游廠商亦面臨同步轉移與成本提升的挑戰,加上關稅與非貿易障礙可能擴及農產品、基改食品進口等領域,皆應納入完整風險評估。他質疑,若談判結果樂觀,政府為何遲遲不公布?是否要等到大罷免結束後才願揭示真相?政府應儘速對外說明,避免產業與社會陷入持續不安。
期中報告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由管中閔以多項經濟模型剖析台灣對外部經濟變動的敏感性;第二部分則透過廠商訪談與問卷調查,描繪製造業者的實務觀察與回應模式。問卷由國民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與民眾黨政策會共同設計,調查對象涵蓋全國各地製造業廠商,調查期間自2025年6月13日至7月15日,共回收286份問卷,經資料清整與比例重分配加權後,最終有效樣本為23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