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預言若國民黨大罷免慘敗,朱立倫將退出黨主席選舉,盧秀燕崛起。資料照 李政龍攝
大罷免大成功,國民黨因禍得福論;726選後,國民黨主席「朱下盧上」。這是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台記者席佳琳(Kathrin Hille)在大罷免投票前4天調查報導的觀點之一。
這則報導以「曾經一黨獨大的國民黨,逐漸與民意脫節」為題,論述國民黨何以近3次未能贏得總統大選,在即將舉行的726大罷免投票中面臨對其與中國關係的清算。報導提及,國民黨若大罷免慘敗,可能導致現任主席朱立倫今年秋天不再參加黨主席選舉,台中市長盧秀燕有望成為2028年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有力競爭者。
報導還說,國民黨與主流民意在年齡和意識形態上脫節,自2016年黨產遭凍結、資金短缺,因此易受中國影響或被收買,難改親中立場,與民心漸行漸遠,且內部混亂導致邊緣人物崛起,黨鞭傅崐萁曾因內線交易入獄,卻成權勢人士之一。國民黨高層坦言,「情況需要改變,需要有力領導來做到這一點」。
大罷免看似是一場政治災難、無差別攻擊國民黨立委,從另一個面向觀察,大罷免可能是國民黨因禍得福、重生的轉機。
從政治實務來看,朱立倫把726當成殊死戰,國民黨若選得不差,朱仍保有一搏連任的機會,反之大罷免大成功,盧秀燕只剩挺身選黨主席一途。相較綠營定調民團自發推動大罷免,總統賴清德兼任民進黨主席已築起防火牆,國民黨選後檢討「以罷制罷」、死亡連署策略失當,掀改革呼聲、朱下盧上機率不低。
有親近盧秀燕人士私下分析,若大罷免大失敗,藍白繼續維持國會過半,當然符合國民黨政治利益,但若不幸大罷免大成功,對盧挺進2028大選未必是壞事,至少可以清掉國民黨內部分「雜質」。該人士認為,比大罷免成敗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兩岸路線問題始終未解。
726選後,若政治壓力大到國民黨主席易主,或指標性國民黨立委遭罷免,極可能迫使繼任者修正朱傅體制、提出新的兩岸論述。
國民黨立委是否如民進黨指控的「親共賣台」,是一回事。近10年來,國民黨歷任主席洪秀柱、吳敦義、江啟臣、朱立倫等,從未提出超越前總統馬英九「九二共識」的新兩岸論述,是另一回事。朱立倫以「親美、友日、和陸」作為兩岸與國際關係的一貫立場,這種創造性模糊,始終未能帶領國民黨脫離親中政黨的疑慮。
大罷免視同大選,國民黨未能提出爭取國內多數認同、中國也能接受的兩岸論述,導致遭提案罷免藍委王鴻薇、徐巧芯等屢遭質疑「親中賣台」,僅能以綠委沈伯洋父親、郭昱晴丈夫赴中國經商、賺紅錢,呼籲不要雙標來回擊。
國民黨1949年在中國丟失政權,政治上的臍帶,卻繫了國民黨幾十年。國民黨老喊內造化、去中國化,卻始終是外造政黨。中國情結和大老文化,是國民黨難以重返執政、令選民難以下嚥的兩大結構因素。宮廷文化、買辦文化釀成「醬缸」,黨員結構深藍,完全不等同社會結構。這些沉痾,自馬英九以降,國民黨從未處理。
國民黨下屆黨主席、2028總統候選人,跟大罷免結果緊密連動。726之後,無疑是國民黨改革與重生的契機。
無論誰掌黨權,國民黨都需要清楚說明,立足台灣這塊土地,以台灣人利益為利益。台灣是民主國家,不必拿中國當神主牌。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