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大罷免完敗應謙卑傾聽民意?學者籲執政黨認清一件事:政治條件已改變

    2025-07-30 09:20 / 作者 駱肇樑
    學者沈榮欽直言,民進黨在大罷免失利後,應認清一件事。美聯社
    726大罷免最終全數未通過,重創挺罷方士氣,民進黨內也掀起檢討聲浪,呼籲應改變和選民溝通的方式。對此,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直言,政府必須意識到政治條件已經改變,應將重心放在地方層級,並打造具創造力又敏捷的官僚體系,推動短期可見成效的施政,讓選民更容易有感。

    沈榮欽昨日(7/29)晚間在臉書發文指出,很多人在大罷免後發現藍白支持者從老到小,都不相信中國會進犯台灣、不相信中共統戰,反而相信都是民進黨的宣傳,因為賴清德有意獨裁、並對國家體制破壞毫不在意等等不一而足,然後就下結論認為我們該「謙卑」地聽他們的民意,瞭解其想法,而不要像個老人般喋喋不休等等。

    沈榮欽直言,他對於這些論點不敢苟同,大罷免證明了中國統戰官員王滬寧對台灣的統戰方式有效,且他本人也會如此認知,因此對台統戰方式不會有劇烈改變,中共會和藍白配合,繼續在媒體、社交媒體和短影音上下更多功夫,讓台灣人對這些說法都深信不疑。特別是國民黨年輕人都向立委徐巧芯看齊後,未來這種行事風格和傳播方式只會更加盛行。

    沈榮欽表示,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的,不是追隨他們的腳步,這只會讓中共統戰更加壯大。相反地,我們不應認為多數人的理性無用,該說的話依然要說,但更重要的是該做的事要更快去做,應該意識到政治條件已經改變,很多舊手段已經無用,要用更好、更快的方式傳播訊息。

    「正如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在《抗衡民粹主義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中所說,各國的民主政府(無論其政治立場如何),幾乎都未意識到政治正當性已出現全新局面,太多政策方案仍建立在過時的假設之上,例如共識可以逐步建立、推動民眾改變行為會獲得政治回報、根據實證制定決策能戰勝『另類事實』等等。」

    沈榮欽表示,為了讓政府組織能迅速兌現具體成果,進步派政府必須投入資源,打造具創造力又敏捷的、能把事辦成的現代官僚機器。當前局勢不僅需要更大的抱負,也需要對政治現實有更敏銳的認知:我們目前所處的政治生態受到注意力短暫和對制度普遍缺乏信任這兩大特徵主導,因此任何政策如果想要產生實際影響,必需同時兼顧戰略(長期)與戰術(短期),兩者缺一不可。

    沈榮欽接著指出,這代表應將重心放在地方層級,因為這裡才是政治正當性的根基所在。城市不只是進行改革的試驗場,更是選舉勝敗的關鍵地點,是社會與經濟裂痕最明顯之處,也是推動包容、實驗性治理最能看到實質成效的場所。

    沈榮欽建議,無論是進步派或保守派,都應著眼於打造具創造力又敏捷、能把事辦成的現代官僚機器,並把重心放在地方層級,推動短期可見成效的施政。「既然很多台灣人無法思考長期,我們就先專注於短期可成之事,用更快速有效的方式散佈訊息,再慢慢引入長期改革。我認為這正是地方政府可以和罷團不散的人際網絡所共同合作之處。要用現代手段提升台灣,而不是和他們一起沈淪。」

    駱肇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