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關稅前途未卜 紐時:台灣正面臨20%關稅、貿易協議未達成及政治不確定性的三重壓力

    2025-08-08 23:09 / 作者 莊蕙嘉
    2022年9月,時任蔡英文總統前往花蓮,參觀一座生產戰機零件的工廠。美聯社資料照片
    經濟部8日晚間發布震撼性消息,台灣關稅是與美國協商的20%,再加上最惠國待遇關稅,也就是「20+N%」。美國媒體稍早報導,台灣正面臨20%關稅、貿易協議未達成以及政治不確定性的三重壓力。

    美國《紐約時報》於美東時間8日清晨5點(台灣時間8日傍晚5點),刊出題為《台灣面臨20%關稅、貿易協議未達成和政治不確定性的壓力》的報導,稱台灣的出口製造商面臨比鄰國更高的美國關稅,並且遭遇貨幣升值的壓力。

    報導指出,川普今年4月2日宣布全球對等關稅名單時,台灣似乎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

    而且,台灣經濟的核心企業台積電,數週前宣布將斥資1000億美元,擴大亞利桑那廠的業務。

    川普6日在白宮宣布將對進口美國的晶片課100%關稅時特別提到台灣,並宣布台積電對美投資金額是2000億美元。

    但是台積電的對美投資仍不足以讓台灣領袖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也不足以保護台灣經濟免受川普其他懲罰性關稅的影響。

    7日生效的對台20%關稅,進一步加劇總統賴清德面臨的政治和經濟壓力。他正面臨與在野黨議員日益加劇的對抗,這些議員能夠有效阻撓他的政策。此外,今年台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這對一個嚴重依賴出口的經濟體來說是項阻礙。

    部分台灣企業家與觀察家認為,川普政府希望台灣企業能承諾在美國擴大投資,模式類似日本承諾的5500億美元,以及南韓承諾的3500億美元。

    前立法委員、現任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兼科技投資人的許毓仁指出:「日本與南韓都帶著關鍵產業團隊一同前往華府,像是他們的左右手一樣隨行。」

    紐時報導指出,台灣社會長期以來有一種印象,即在對美貿易上,政府「總是會讓步」,曾在川普第一任期擔任台灣首席貿易談判代表的前經濟部長鄧振中說:「一直以來的想法是,美國是我們最大的市場,也是最重要的市場。」

    賴清德形容這次的關稅措施只是暫時性,並表示雙方談判尚未結束。他在本月1日記者會中表示:「美國對台灣的經濟與貿易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台灣正積極與美方談判,希望平衡貿易逆差,並創造互利互補的成果。」

    台灣經濟依賴出口,美國是最大買家。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節點,台灣主要出口的是電腦晶片及相關電子零組件,但同時也是金屬工具、不鏽鋼板的重要出口國,並且是全球第三大金屬緊固件(如螺絲、螺栓)出口來源,其中多數銷往美國。

    這些製造業者正是承受美國對台灣課徵20%關稅的主要族群。數個月來,其中不少業者還必須面對另一波由川普推動、對鋼鋁課徵50%關稅的衝擊。

    台灣投資銀行藍濤亞洲(FCC Partners)總裁黃齊元表示:「最大的輸家是台灣傳統製造業。」

    今年新台幣的升值,對這些中小企業工廠主造成額外壓力。台灣官員表示,將繼續監測匯率走勢。

    這股不確定性,讓一些公司擔心未來幾個月將如何生存。一家經營了40年的螺絲製造公司的經理表示,過去幾個月來,他的大多數客戶紛紛停止下單,或是要求延期。

    經濟部國貿署本週舉辦一場針對企業主的諮詢會,邀請華府的一位律師就關稅議題回答提問,超過3000人報名。許多問題來自擔心自己文件填寫不準確的出口商。

    「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在本月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適應這種情況頗具挑戰性。我們希望匯率能回到4月初的水準,讓企業有時間調整和喘息。我們呼籲政府繼續與美國溝通協商,希望能降低台灣的關稅。」
    莊蕙嘉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