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太說軍武】中國六代戰機殲-50細節曝光 這兩項效能再提高助近身纏鬥

    2025-10-24 07:00 / 作者 郭宏章
    中共第六代戰機殲-50第二架原型機近距離照片曝光,據了解為航空迷在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機場外拍攝,研判為空優型,具匿蹤功能。摘自yahoo Tech
    中國第六代匿蹤戰機殲-50最新照片曝光,根據最新設計細節,英國軍事權威刊物《詹氏防衛週刊》分析,殲-50尾翼屬於「全動式」設計,可前後變化不同角度,能讓2倍音速的殲-50也具備機動靈活的近戰纏鬥能力。國防院所長蘇紫雲指出,殲-50與另一架成飛公司的殲-36都具備與無人僚機「協同作戰」能力,2030年具備初始戰力,對台灣空防將構成威脅,蘇紫雲建議,台灣應一方面自行研發下一代防衛戰機ADF,另一方面爭取美方出售F-35給台灣,才能防止台灣空防失衡的危機。

    中共第六代戰機殲-50第二架原型機近距離照片曝光,據了解為航空迷在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機場外拍攝,研判為空優型,具匿蹤功能。摘自yahoo Tech


    簡稱「瀋飛」的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自從2024年底被中國航空迷拍攝到正在研發第六代戰機、暫編型號「殲-50」的試飛照片後,與另一架由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簡稱「成飛」)所研製的另一型配備三發動機、「飛翼造型」的第六代戰機「殲-36」(暫編)也在同一時期曝光後,瀋飛的「殲-50」與成飛的「殲-36」均成為國際軍事圈高度矚目的焦點。但由於公開資料過少,僅知對雷達偵測「匿蹤」為主要設計要求,但外界對這兩種第六代戰機的性能與設計並不清楚,多半是從理論上推測。

    10月初,中國網路流傳一批新的瀋飛的「殲-50」在地面測試滑行的照片,是首度曝光的近距離拍攝照片,可看到殲-50較多的設計細節,引起國際媒體關注。

    依據殲-50這批新照片,英國軍方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The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RUSI)專家,對於殲-50戰機的設計研判,殲-50可能擁有優異的匿蹤(stealth)和超音速巡航(Supersonic Cruise, 簡稱Supercruise)能力。

    根據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突破防禦」(Breaking Defense)軍事新聞網站報導,根據身兼挪威皇家空軍學院(Royal Norwegian Air Force Academy)教授的英國「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軍事科技小組、空權與科技資深研究員賈斯丁・布朗克(Justin Bronk)指出,殲-50戰機的外型設計,具有相當低的阻力,而且可能配備2具中國自製「渦扇-10C」(WS-10C)等級的發動機,很可能使其在高空飛行時具有相當優異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這也使得殲-50的航程與飛彈射程都獲得提高。

    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研製的第六代匿蹤戰機「殲-50」(J-50)仰視圖,可見其尾翼與主翼融合的「拉姆達」設計。摘自中國知乎


    另外,根據先前曝光的殲-50照片與資料,全球權威的軍事刊物《詹氏防衛週刊》(Jane’s Defense Weekly, JDW)今年初進行的分析指出,中國沈飛這一架具備內匿蹤能力的六代戰機「殲-50」六代機,機身長度約22公尺、翼展22公尺,主翼面積為145平方公尺,飛行包絡線內最大飛行速度為2馬赫(音速的兩倍),最大起飛重量為40公噸,戰鬥半徑約為2200公里。

    《詹氏防衛週刊》(JDW)研判,殲-50的武裝,基本上有兩種,在執行打擊任務時應為掛載一枚「鷹擊-12」大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加上4枚霹靂15(PL-15)中程空對空飛彈。或者依據空優任務需求,改為4枚霹靂-17(PL-17)空對空飛彈搭配4枚PL-15飛彈。

    英國詹氏防衛週刊(JDW)分析的中國瀋飛研製的第六代匿蹤戰機「殲-50」(J-50)性能諸元。摘自中國「知乎」


    英國JDW也指出兩個重點,第一點是殲-50融合在主翼後方的「尾翼」(中國稱「後翼」),被稱為「拉姆達」(Lamda)設計。平時尾翼為水平位置,但並非只能作為水平尾翼、控制俯仰動作與水平之用而已,殲-50的尾翼是可以全方向、不同角度的動作。JDW刊物編輯也自行繪製出動畫,顯示殲-50全動式尾翼可能的動作方式。研判可以讓殲-50做出高度機動的飛行纏鬥動作。

    JDW也進一步指出,殲-50的尾翼(後翼),還可以在高速飛行時進行變換動作,這顯示出中國沈飛集團已經研製出特殊材料,能夠應對高速飛行時不同氣流角度造成的應力。

    另外,先前中國官媒央視報導指出,渦扇-10C(WS-10C)發動機採用全權限數位控制(FADEC)技術,改進了加力燃燒室,最大推力可以達到130千牛頓以上。

    對於中國第六代戰機殲-50的各種設計細節逐步曝光,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首先指出,這批最新曝光照片所拍攝的殲-50原型機是空優塗裝,跟上次的暗灰色系不同,應該是第二架原型機,可能會是預量產測試階段,否則不會用兩種塗裝。而暗灰色塗裝通常是吸收雷達波的「匿蹤塗料」,但第二架用這種空優藍的塗裝確實比較特別一點。

    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研製的第六代匿蹤戰機「殲-50」(J-50)俯視圖,將成為未來中共解放軍空軍主力戰機之一。摘自中國知乎


    蘇紫雲說,但由於目前照片看不到起落架,還無法得知是否跟外界猜測的一種為空優構型、另一種為航空母艦艦載機。但是從它的發展的途徑來看,走上艦載機的可能性很高。

    對於殲-50基本性能,蘇紫雲指出,應該是採用新的「渦扇-10C」發動機,根據英國智庫對其推力的評估是到最大是到3萬磅左右(也就是133.45千牛頓左右),可使最大飛行速度大概是2馬赫左右,特色是具備可動尾翼。此一可動尾翼跟主翼平常是融合在一起,成為拉姆達的設計,也就是像個飛蛾一樣,在必要的時候,後端的水平尾翼,就可以直立起來變成那個垂直尾翼,此設計的用意就是它可以高速飛行,也可以低速空戰,

    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發展中的第六代戰機,也都強調搭配「忠誠僚機」(Collaborative Combat Aircraft, CCA,或稱「無人僚機」,提高效率,也提高飛行員存活力,尤其是打擊任務時,可以藉由人工智慧(AI)對於不同目標同時進行攻擊。外界也對中國六代戰機搭配無人僚機的方式相當好奇。

    中國93閱兵展出2種新型無尾翼無人機,右方外型類似縮小版殲-36,為高階版彈艙「忠誠僚機」,左方則近似殲-50縮小版,同樣能攜帶彈藥。截自新華網


    加上中國在抗戰勝利80週年「九三閱兵」中,展示 次音速「全翼型」的攻擊-11大型無人機,翼龍系列「新型察打一體無人機」還有4種「無人僚機」(CCA),那對於殲-50空優版本,會配什麼忠誠僚機?

    蘇紫雲指出,目前中共的忠誠僚機最成熟一款就是「飛鴻-97」(Fei Hong 97, FH-97),中程高速偵察打擊合一無人機,它是在中國的無人僚機系列中最成熟的一型,後續可能會發展其他改版。

    中國無人機「飛鴻-97」(FH-97)屬於中程高速「偵打合一」無人機,號稱有匿蹤功能,可擔任殲-20S等戰機「忠誠僚機」,機腹彈倉可發射「巡飛彈」。摘自「封面傳媒」


    蘇紫雲也指出,中共的「飛鴻-97」無人僚機,目前主力還是會放在搭配中共空軍的「殲-20S」匿蹤戰機,在與殲20S搭配操作成熟,可能在5年之後,殲-50也可能要開始服役了,屆時可能就推出新的CCA 協同作戰僚機。

    至於中國成飛的殲-36與瀋飛的殲-50,都被稱為是第六代戰機,但中共解放軍對兩者的角色如何分工?蘇紫雲指出,就是殲-50是空優作戰機(Air Dominance Fighter),殲-36是打擊機,比較接近西方所謂的Striker。

    中國無人機「飛鴻-97」(FH-97)屬於中程高速「偵打合一」無人機,號稱有匿蹤功能,可擔任殲-20S等戰機「忠誠僚機」,機腹彈倉可發射「巡飛彈」。摘自「封面傳媒」


    蘇紫雲說,殲-36角色上有點像以前的F-111「土豚」(Aardvark)式戰鬥轟炸機一樣,「這樣子來定位我覺得可能會更好。」但蘇紫雲也指出,殲-36它主要任務是單機突破,兼具F-117的特性,所以叫它做打擊機或戰鬥轟炸機是可以的,畢竟他的氣動力設計看起來不像是空戰為主的,但是就是靠著匿蹤打天下,所以殲-36跟殲-50是可以協同作戰,但殲-36主要還是他單機做突破用的。

    中國成飛研製的第六代戰機殲-36試飛,放下起落架即將降落,研判可能具匿蹤性能,主要執行打擊任務。摘自觀察者網


    蘇紫雲認為,未來的作戰模式一定是無人僚機在前面,先做哨戒、突防。後面再跟著匿蹤戰機進來做壓制。或者是匿蹤轟炸機進來就直接對地面破壞,這是組合戰。那另外一種就是類似美軍的精準的單一行動,小規模的採用B-2匿蹤轟炸機執行。或者未來中國運用殲-36執行單一任務,但是中國對台海作戰的話,絕對是「組合作戰」的。因為中國對台海一定是系統性的衝突,比較不像是說單獨只是「點打擊」、殺恐怖分子等等的的任務。

    中國93閱兵展示新型攻擊無人機之一,據研判為高階版無人彈艙忠誠僚機,與外傳的殲-36外型相似,但體型縮小。截自新華網


    蘇紫雲強調,面對中國新式的匿蹤戰機與無人機這種複合式的威脅,就需要複合式的偵測手段,包括X波段與S波段不同電磁波段的雷達發展,可在不同角度偵測到匿蹤戰機,再到紅外線IRST偵測,甚至可以用聲音的數位麥克風的偵測系統作為輔助,這樣三管齊下,可以讓「台灣之盾」變得更「耳聰目明」,這樣對於四個空域的防控系統就更有幫助。

    不過,蘇紫雲也建議,「台灣之盾」等防空系統發展之餘,有必要運用部分資源持續推動下一代防衛戰機的核心技術研究,否則等到在15年之後 又要開始感嘆「連菲律賓都有匿蹤戰機了」。
    郭宏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