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公園署大力引進企業ESG能量協助保育。國家公園署提供
1噸碳的價格可以查表,但一片珊瑚礁的價值有多少?黑熊怎樣才算復育得好?國際近年新推動的TNFD倡議,企業端苦惱如何達標,然而危機也是轉機,2年前升格的國家公園署借力使力,透過自身研究能量幫企業做翻譯,不僅擴大ESG引入的資源,同時亦幫自己看顧全國4分之1海陸保育面積。當東北季風終於吹到南台灣時,一身白羽的黑面琵鷺乘風而來,翩然降落在曾文溪口的濕地,這群避冬來客也吸引了觀光客,鄰近的觀賞平台上,不時可見大人小孩拿著望遠鏡,而在這趟生態之旅裡,他們可能還會到一旁的四草搭乘遊船,體驗人稱「台版亞馬遜」的綠色隧道。
根據最新調查,全球黑面琵鷺共有約7000隻,而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去年底統計,台南沿海已達2550隻,台灣相關保育成績可說相當亮麗。
位於台江國家公園的黑面琵鷺。國家公園署提供
不管是可愛討喜的黑面琵鷺,或茂密深邃的紅樹林,國家公園署遊憩管理組長張順發接受《太報》訪問時透露,除了政府、民間保育團體的努力,近幾年來,來自企業界的資金也開始投入這些物種的保育,而不僅台南,從群山駿巒上的台灣黑熊,到蔚藍海洋中的珊瑚礁,也可望受到更多照顧。
從百岳上到海面下 台灣特有種們借TNFD之力找生機2023年,內政部組織改組後,原來隸屬營建署的國家公園管理處,升格為國家公園署,除了10座國家公園外,同時納入管轄濕地、海岸,涵蓋全國陸海域保育面積25.4%,同時,聯合國2022年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中達成協議,在2030年前保護30%的地球自然資源,也就是「30x30」目標,此也成為國家公園署的施政目標之一。
面對更大的範圍、更複雜的目標,幸好2023年推出的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倡議成為了助力。
對於這個由聯合國相關組織推出的框架,張順發解釋,過去的企業ESG(企業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多注重在碳排放、碳中和,然而TNFD也要求評估包括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等,讓他們更有機會將來自民間的資金,引導到更廣闊的物種復育。
墾丁國家公園是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內政部提供
攤開由各個國家公園羅列的指標性物種,包含台灣黑熊、山椒魚、寬尾鳳蝶、黑面琵鷺、珊瑚等,不少都是人們熟悉的動物明星。張順發解釋,背後目標,其實是透過物種作為焦點,進一步帶動整體生態系的復育,而其實他們以流域的概念規劃,從河川發源地的國家公園,串聯到下游的濕地、海岸,藉此完整照顧這些領域。
他舉例,如台灣寬尾鳳蝶只吃台灣檫樹,然而目前檫樹在野地的面積越來越少,也因此導致鳳蝶減少,復育寬尾鳳蝶時,就是同步復育台灣檫樹與整個生態系,或如墾丁國家公園的珊瑚,復育時不僅是進行扦插作業,由於藻類會影響珊瑚的生長,因此也要復育藻食性螺貝類,才能讓珊瑚好好生長。
張順發解釋,背後的邏輯是希望順水推舟,將原來已有的計畫加強進行,「比方說我已經投入1000萬元預算,你提供100萬,我們就可以共享1100萬的成果」,像是投入經費增加原有的研究範圍,近期他們就在台江國家公園裡,與中興大學團隊合作研究紅樹林碳匯、希望收集本地數據,這個計畫並應台灣大哥大資金加入,而得以擴大研究範圍。
台灣寬尾鳳蝶。國家公園署提供
勤業眾信永續轉型執行副總經理李介文分析,TNFD架構提出後,目前台灣以金管會要求較明顯,已納入永續金融評鑑,一般產業則是標竿型大企業先佈局、跟進國外標準,其實近年隨著各項永續指標推動,台灣企業對如碳排、廢棄物、水資源等量化KPI指標已相對熟悉,但對生物多樣性仍需要摸索,在此之中,國家公園的幫助是可以提出更明確數據,讓企業能夠更理解如何評估成效。
黑熊復育如何評估?保育研究解決企業痛點張順發回顧,過去國家公園推動ESG時,多是扮演接收者,接收捐款,希望成為提供者,透過本身的研究與保育能量,幫助企業補上不了解的區塊,這僅是保育的執行,還包含規劃與評估,若企業有理念卻不清楚怎麼做,就可以由他們提供的選項,引導思考從鄰近廠區的生態,或者本業相關的事物著手。
除了可量化數字外,如何在TNFD架構下評估生物多樣性價值,也是產業界苦惱。張順發直言,「碳有統一計算方法,1噸就是1噸,但1隻台灣黑熊的保育成果值多少?珊瑚礁的生態系統如何計算?」這些正是國家公園長期的研究能量可以派上用場之處。
如何才能確實幫助到自然環境,是許多企業面臨的難題。圖為台江國家公園。國家公園署提供。
他舉例,像是談台灣黑熊,就是要透過設置在山林各處的自動相機,透過每區所有相機,每1000工作小時拍攝到的個體照片數,統整出出現指數「OI值」,不管是拍攝到的地區增多,或是同一地區的OI值增加,都代表物種活動能力更旺盛,也就是棲地更有助於物種生存,而有些物種的評估更直接,「像黑面琵鷺就是看今年來幾隻。」
萬海航運近年與國家公園署合作推動植樹,接下來亦有意拓及珊瑚。萬海慈善基金會執行長莊斐斐表示,珊瑚生長在海面下,外界難以看到成效,卻跟海洋裡的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如何能夠保育,也有賴於國家公園的專業。
樂見資源挹注 環團籲仍應注意外來種、傳統領域問題在展開合作關係前,張順發舉例,也會建議企業可以將員工旅遊跟國家公園的生態旅遊結合,他們希望的不只是企業出錢,而是讓員工更了解保育重要,「比如復育山椒魚棲地復育後,我們就可以讓員工去瞭解牠的棲地是怎麼樣,這些工作為什麼可以幫助牠?」
台灣山椒魚。國家公園署提供。
再往前去,對於新納入的濕地跟海岸,張順發則表示,這些地方都已經有許多NGO、地方創生團體長期投入,但他們往往缺乏經費,國家公園署接下來的目標,是希望能打造平台引入企業協助,目前也還在盤整可以合作的團體當中。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盧翊齊分析,2016、2017年政府開始納入ESG等指標後,已經有跟多企業進入此領域,過去較多是由林業保育署推動,而林保署跟國家公園署相加,涵蓋了台灣大約8-9成的自然棲地,若能有更多資源進入都是樂見。
而他也提醒,挹注資源進入社區或物種復育、保育都是好事,但若碰上與碳匯、碳權結合的造林工作,包含紅樹林或海草床,都應注意要吻合當地生態,而非是種植外來種,此外國家公園都是原住民族傳統領域,造林後碳權究竟歸誰也是要留意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