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30歲女治療幽門桿菌「誤信AI不吃藥」!結果讓她超後悔

    2025-08-26 18:00 / 作者 陳怡穎
    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翻攝自臉書
    隨著ChatGPT等人工智慧工具日益普及,不少民眾習慣透過AI查資訊,但若提問不精準,往往可能造成誤解。台大醫師錢政弘就分享,近期有位女性患者因誤信AI的回答,在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時自行停用胃藥,導致療程效果大打折扣,讓他不禁苦口婆心呼籲,「旅遊可以問AI,投資可以問AI,吃藥還是聽醫生的吧!」

    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臉書分享,他開藥給一名30多歲女性患者治療幽門桿菌,沒想到對方回診時,坦承只有服用抗生素,卻未依照處方服用胃藥,原因是她「上網做了一些功課」,詢問ChatGPT得到「胃藥無法殺菌、會減少胃酸」的答案,因擔心消化不良而選擇停藥。

    「聽完後,我整個人驚呆了,眼前一堆烏鴉飛過…」錢政弘向網友們解釋,幽門螺旋桿菌的標準療法是「三合一療法」,即胃藥(PPI)搭配兩種抗生素,連續服用10至14天;治療原理在於,幽門螺旋桿菌在缺乏胃酸的環境下更容易被抗生素消滅,因此胃藥能有效降低胃酸,提升抗生素穩定性與殺菌效率,同時幫助受損胃黏膜修復。

    他立刻猜想到,這位病患很可能是問ChatGPT「胃藥能不能治療胃幽門桿菌?」,被AI錯誤解讀,因此給出「胃藥沒有殺菌效果」,於是患者便理解為「治療時可以不用吃胃藥」,導致療效受影響。

    錢政弘當場再次以 ChatGPT 詢問「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是否需要搭配胃藥」,得到的答案是「需要」。病患聽完解釋後才驚覺誤解少吃了胃藥,可能因此導致療程失敗而後悔不已。

    錢政弘提醒,AI工具確實能幫助民眾獲取醫療相關資訊,大家對它的依賴程度也會與日俱增,但醫學專業複雜,即使AI出現偏差,一般人也難以辨識。若提問方式不夠清楚,更可能引導錯誤解讀。

    他呼籲大家,無論科技如何進步,與健康相關的用藥問題仍應以醫師指示為最終依據,避免因誤判而導致治療失敗。

    陳怡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