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管會高股息ETF新規上路 專家揭「超配」迷思:只是左手換右手

    2025-07-29 20:35 / 作者 陳怡穎
    金管會高股息ETF新規上路。資料照。廖瑞祥攝
    隨著高股息ETF受到投資人熱捧,市場上動輒宣稱8%、10%年化配息率的產品日益氾濫,引發「股息灌水」與「過度配息」疑慮。金管會近日祭出《ETF採用收益平準金作為收益分配來源實務指引》,劃出配息來源紅線,未來若超出指數股息水準,將需說明並備查

    根據金管會新規定,ETF的實際配息率原則不得高於參考配息率,亦即追蹤指數的股息收益率;若有差異,投信需說明原因並保留紀錄。此外,收益平準金使用必須有明確啟動標準與上限,並需訂定配息優先順序,強調以成分股現金股利為主要配息來源,遏止業者以資本利得挪用撐高配息。

    知名理財部落客「股魚」28日在臉書發文直言,「高股息要掰掰了?」他指出,目前ETF的配息來源多來自股息收入、資本利得與收益平準金等三大管道,未來在金管會的新制度下,投信配息靈活性將受限,ETF若想維持高配息,恐將面臨難度。

    他進一步分析,配息結構將回歸基本面,主要依賴成分股的實際股息與平準金撐場,關鍵在於投信能否挑選出長期穩定配息的股票組成ETF,以及ETF整體規模是否具持續成長動能,以維持平準金水位與配息穩定性。若ETF規模不穩,也將影響可分配金額,未來高股息「動輒10%年化殖利率」的狀況可能會慢慢消失。

    即便如此,股魚強調,「少了配息的資本利得,依然能保留在投資部位中為帳面資產增值,從長線來看有助於整體績效。」他提醒投資人,投資高股息ETF的真正價值,並不只在於每季領多少息,更包括降低波動風險、優於市值型ETF的配息表現,以及具備多元靈活的現金流管理功能等三大優勢。

    政大財管系教授周冠男今(7/29)則在臉書表示,他認為投資人過度追求配息,是「心理帳戶偏誤」的反映。所謂的配息,不論來自哪一來源,都是資產中的一部分,實際上與自行賣出股票並無差異,但投資人卻傾向把配息視為「可以花的錢」,這是觀念誤區。

    周冠男也指出,市場配息文化背後是整個產業對「填息速度」和「現金收益」的誤導。即使政策規範已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從根本強化投資人的金融素養與長期思維。

    陳怡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