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爆發一年,交戰雙方損失慘重,但有分析指出,這場戰爭讓台灣的國際能見度更高,中國反而輸得更多。
美國之音報導,過去一年中國利用西方制裁俄羅斯的機會大量購買俄國石油和和天然氣獲利。此外,力量被削弱的俄羅斯進一步依賴中國。從經濟和戰略上看,中國儼然成了這場戰爭的贏家。然而分析人士指出,戰爭加大國際社會對台灣的關注和對中國的懷疑,北京反而輸了更多。
美國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教授裴敏欣19日在彭博新聞撰文說,在戰爭爆發之前,很少有人認為中國有可能對台灣發動無端攻擊。但是
俄國入侵烏克蘭後,國際社會開始擔心,同樣的災難可能會降臨到台灣。
裴敏欣說,不管外界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何時出兵的焦慮何時會成真,更重要的是,現在國際社會對台灣命運的關注,「極大地損害了中國的利益。西方人對臺灣的支持提高了台灣的國際知名度和地位,而這一點是中國一直努力希望阻止的。更糟糕的是,台海戰爭的前景激發了美國在軍事和外交上支持台灣的努力。」
文中還寫著,美台雙方代表近日才在華府舉行完特殊管道外交會談,外傳蔡英文總統今年5、6月可能訪美。《華爾街日報》更報導指出,美軍駐台灣的人數將在未來幾個月內翻兩倍以上,以強化對台灣部隊的訓練計畫。除了美國加強與台灣的關係外,也有越來越多西方國家的政治領導人訪問台灣,表達對台灣的支持,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中俄問題學者羅茲曼(Gilbert Rozman)指出,俄國入侵烏克蘭,迫使中國面臨一個更加複雜的戰略環境。他說:「我認為俄羅斯的時間表與中國的非常不同。俄羅斯很著急,他們想立即採取軍事行動對付西方,而中國有更長遠的戰略,依靠全球化,依靠全球經濟一體化,而不是創造兩極環境。所以我認為在這方面,俄羅斯迫使中國面臨一個更加艱難的環境。」
羅茲曼認為,從美中俄三角關係來說,一個對中國更加依賴的俄羅斯並不符合中國的需求:「中國指望一個強大的俄羅斯,一個軍事上強大的俄羅斯,在西方和東方都有影響力,是戰略三角的一部分。現在的情況相反,俄羅斯在這個三角中變得很弱,只能依賴中國。我認為,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並不是一件好事,他們更想希望能有一個(戰略)三角。」
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全球宏觀地緣政治高級分析師韋恩(Ali Wyne)也表達類似觀點:「由於對俄羅斯的侵略反應不溫不火,中國的戰略前景惡化。美國加強了其在歐洲和亞洲的核心聯盟和夥伴關係,中國強大的民主鄰國正在增加國防開支,並更公開地談論要確保‘今天的烏克蘭不是明天的台灣’ 」。
前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成員,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資深研究員·曼寧(Robert Manning)也認為,中國從俄烏戰爭中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他說: 「普丁的入侵破壞了中國尊重主權(完整)和不干涉(內政)的基本外交政策原則,讓他們在這方面看起來很虛偽。其次,這場戰爭對全球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害,在出口和市場以及其他一切方面對中國造成了損害。這也影響了他們與美國和歐洲的關係,因為它一直試圖採取一種親俄中立的姿態。」
由於俄羅斯入侵,歐洲很多國家意識到在經濟上依賴一個極權國家的脆弱性。有分析表示,在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中,以前歐洲關注的是尋求公平,而現在更加關注的是安全。法國貿易部長上月中受訪時也表示,正考慮經濟「去風險」戰略。
此外,這場戰爭非但沒讓美國因給予烏克蘭大量軍援而分散經歷,反而讓美國在加強和歐洲與亞太盟友的緊密關係上有更多助力。羅茲曼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沒有分心,而是看到有必要建立一個基礎廣泛的聯盟。(美國)要求日本和南韓等亞洲夥伴在面對俄羅斯方面採取更多行動,同時也讓歐洲國家和亞洲國家採取更多措施應對中國的潛在脆弱性…這讓中國的處境在亞洲更加艱難。」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警告說,「東亞可能成為下一個烏克蘭」。去年12月,日本政府通過了《國家安全戰略》等三份安保文件,明確規定日方將擁有以自衛為目的摧毀敵方飛彈發射場的「反擊能力」。文件中還把中國列為「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略挑戰」,同時計畫在5年內將國防開支增加到GDP的2%。
除了美日同盟出現突飛猛進的發展,美國在與菲律賓和澳洲等其他亞太國家的結盟關係也更加緊密。
今年2月,菲律賓和美國共同宣佈,菲律賓將再向美軍開放4個軍事基地。至此,美軍可以使用的菲律賓軍事基地增至9個。這是30年來美國首次將在菲律賓擁有如此大的軍事存在。
另外,美國也深化了與南韓和澳洲的軍事防務合作。有分析人士指出,2023年,美國與亞洲盟友和夥伴的關係將越來越強大,在某種意義上,印太地區「反區域霸權」的聯盟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