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通過巴拿馬運河的液化石油氣油輪。路透社
4月2日被全球投資人圈起來畫重點,美國總統川普誓言要在這一天宣布對全世界的大規模關稅計畫,可能將是1930年代全球大蕭條時期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關稅壁壘行動。撇開其他經濟衝擊不提,關稅壁壘是否能夠如川普所願,讓美國製造業再度偉大?這本身就是一個面對多重兩難的問題。
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就是美國造船業。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恐怖的工業實力,在短短一兩年內,建出遠比珍珠港事變遭擊沉噸位更大的艦隊。但如今,美國造船廠的全球市佔率只剩可憐的0.1%,而美國最大的地緣政治敵人中國,有全球逾半的產能,相差不只一百倍。
這是一個典型的國家安全危機,川普一再強調搬回產線,振興美國製造,一大原因也是意識到這個危機。除了4月2日的大規模關稅,川普另外還準備對中國製造的商船、中國籍的商船課徵鉅額「進港費」,可能在美國靠港一次,一條船就要支付三千多到六千多萬台幣。川普政府認為這種變形的關稅保護,將驅使廠商為了繼續做美國的貿易生意,紛紛把造船廠遷回美國,或至少停止對中國下單。
但是,外國商船在美國靠港是為了做交易,如果超高的關稅把貿易量壓垮呢?那美國就算能再生產出更多的汽車、飛機、化學原料、石油、能源產品,也沒有船來把這些美國貨送往海外。尤其是造船產線不是幾個月就能搭起來,一旦對目前滿大洋巡航的中國製貨船猛徵進港費,結果將是在一定的時間內,美國製造商的出口成本將會猛增。
對此最清楚的就是美國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產業。化石能源是川普想要振興的關鍵產業,他呼應的口號就是「鑽啊!寶貝!鑽下去!」放寬一切採礦運油的限制。美國有充足的化石能源可以成為超級能源巨頭,但這些東西需要商船運出去才能賣。美國無法在大西洋或太平洋鋪設跨海管線,把美國油氣直送到歐洲或亞洲消費國。
代表美國原油生產商和煉油商的美國石油協會(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表示,中國輪靠港費的提案將「削弱」而非促進川普總統的美國能源主導政策。該產業協會警告說,這將阻礙石油與液化天然氣(LNG)的出口,同時影響原油與精煉產品的進口。
不像晶片或者藥品,體積與重量龐大的能源產品極度倚賴特定的油輪海運,無法轉為空運。根據BRS船舶經紀公司數據,全球約7000艘油輪中,有五分之一是中國製造。大部分其餘船隊則由日本與韓國建造。
而在可見的未來中國船比率將進一步加劇。根據BRS的數據,超過60%的油輪訂單已經是中國船廠接造,與2023年的57%和2022年的53%相比,中國造油輪的比重仍在持續上升。
如果川普政府近期正式開徵入港費,石油市場將不得不做出劇烈調整:非中國製、非中國籍商船的運費將大幅上漲,美國原油出口商要不壓低售價,壓縮利潤空間,要不就在國際市場輸給中東、俄羅斯或南美原油。最終這可能導致美國國內石油產量下滑,美國能源業的規模不是擴大而是萎縮。
從表面看,這些懲罰措施並不合理。為何川普政府想推出一項可能嚴重損害當前美國最重要出口產業的政策?然而,川普有可能認為暫時的經濟損失,是重振美國製造業值得付出的代價。川普政府的智囊已經一再提及美國經濟將進入「轉型期」,問題只是轉型時間要多久。
川普在第一次總統任期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戰,可能使川普智囊認為轉型陣痛不會太久,也不會太大。當時,對美國最大外貿進口國中國施加懲罰關稅,幾乎沒有影響到美國的通膨,而各製造廠也很快開始把產線移出中國。中國製造在美國進口貨的比重迅速下滑。
但這次的關稅戰不但遍及全球,嚴厲程度與幅度也可能大得無法和當初的美中第一輪貿易戰相比。川普上任後宣布的各項進口關稅政策,就算是在定案實施之前,也經引發了美國國內廠商馬上提高價格。
在能源行業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已經出現。部分船東與租船方開始緊急調度,避免讓中國建造的船舶進入美國港口,擔心入港費懲罰措施突然宣布。這導致了船隊調度與船期調整。初步跡象顯示,該提案已經導致美國墨西哥灣(川普改名為美國灣)沿岸的油輪運費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