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兵指揮部官兵7月14於台北捷運站內實施漢光演習的警戒與兵力調動,攜帶美國援助的刺針防空飛彈(中)。青年日報社提供
台灣正在進行近年規模最大的漢光演習之際,外國觀察家指出,要能抵擋中國多層次的網路戰、騷擾戰、灰色地帶行為,台灣的演練朝向好的方向發展,但要決勝還是必須靠國軍與整體台灣民眾的「軟體」:指揮組織能力與韌性。
後備軍人動員,全島皆戰場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召開的研討會指出,今年的漢光演習不只時間加長,設定更為實際的演習情況,很重要的一點也是動員了後備軍人參加演練。要抵擋共軍攻擊,後備體系不可或缺。《金融時報》報導也指出,今年的漢光演習動員近2.2萬後備軍人,是漢光演習41年歷史以來規模最大。
哈德遜研究所分析指出,今年的演習不再像是以往嚴格按照劇本的「演出」,而是有非常多無腳本的突發事件演練。《金融時報》也報導說,這次漢光演習不再只著重灘頭殲敵這種傳統的反登陸作戰,而是聚焦解放軍目前在台灣附近每天進行的灰色地帶侵擾,突然升級成軍事入侵要怎麼處理。
《金融時報》報導說,這使今年的演習範圍散播在台灣全島,這是以往台灣領導層不願直接向民眾明說的訊息:戰爭將是全島捲入。
台灣軍隊演練場景更為實際,戰車、裝甲車、飛彈發射車直接開進人口密集區域的大街小巷,這才使得今年的演習看來「狀況不斷」:出現M109帕拉丁自走砲撞到民車、戰車擦撞違停的車輛,以及愛國者飛彈發射車被卡在麵店的遮雨棚的情況。
分散分權的部隊組織能力這些更分散、複雜的行動需要倚賴分權的「任務式指揮」架構。《青年日報》報導,第二作戰區指揮官隊在演習前就說:「各部隊須依授權矩陣、交戰規則與同步矩陣進行行動規劃,以建立去中心化指管與任務式指揮,確保指管中斷或戰場變化劇烈時,各級部隊仍可依作戰節奏,主動遂行任務。」
這種任務導向的任務式指揮,指得是作戰單位收到的是任務「指示」,依照現場狀況進行判斷應變,而不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依照中央指揮部指揮。
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許智翔向《金融時報》說,台灣的軍隊對於部隊各自靈活應變的任務式指揮還很不熟悉:「去中心化對我們的軍隊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在這方面,很難看到快速的進展。」
今年另一焦點是台灣向美國採購、在烏克蘭戰場大顯神威的海馬斯火箭發射車,也第一次投入漢光演習。但分析指出,重點還是在人的組織力,不是硬體。
《金融時報》引述一名在台觀察演習的外國軍事觀察家的話說,台灣複雜的城市街道地形的確對攻方相當棘手,但是台灣要運用這些優勢,自己要有充分的訓練組織能力。他說:「對攻方來講這會是一場惡夢。這的確易於防守,但只有在你自己的部隊能在街道迷宮中良好運作才行。」
社會韌性與美方參與哈德遜研究所的研討會也分析,台灣必須準備好應對中國的封鎖戰。這除了需要與美國、日本、菲律賓與澳洲這些友方配合,也需要事先準備,培植整個社會的韌性。
保衛民主基金會(FDD)高級研究員蒙哥馬利(Mark Montgomery)在哈德遜研究所的研討會指出,美軍必須和台灣軍隊共同演習,培養作戰時的協調能力。他說,美國國會就像是在「乞求」國防部讓美軍與台灣一同演習,已經求了20年,但至今都未能實現。
蒙哥馬利說,台灣與美國的部隊在開戰時,目前可能只做到最低程度的互不衝突,那將只是「二加二等於三」的事倍功半效果。唯有美軍能與台灣一同演習,到時才能達到「二加二等於四、二加二等於五」的效果。
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薩德勒(Brent Sadler)另外指出,即將在8月上映的《零日攻擊》電視劇,會向台灣民眾與國際社會明確說明,台海發生戰爭是什麼場景。
薩德勒說,《零日攻擊》也可以向世界發出明確的訊息,台灣能戰鬥,也願意戰鬥保衛自己,但無法只靠台灣自己長時間撐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