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國高失業怪象!「假裝上班公司」搶手 待業者買自尊、不當廢人

    2025-08-23 09:00 / 作者 國際中心
    中國就業艱難,「假裝上班公司」應運而生,圖為北京街頭。美聯社
    中國勞動市場低迷,「假裝上班公司」在全國各城市雨後春筍般出現,待業中的人每天支付30到50元人民幣(約128到213元台幣)便可在這些公司提供的辦公室待著,使用電腦、網路、會議室、茶水間等,有人來這找工作和商機,也有畢業生為應付學校實習要求來這拍照「假裝上班」。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報導,中國青年失業率超過14%情形下,深圳、上海、南京、武漢、成都和昆明等都市都出現「假裝上班公司」;中國《工人日報》報導北京、重慶、哈爾濱也都有類似公司。

    中國學者指「假裝上班」公司提供職場環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使用者維持社交自尊,滿足求職人對「體面」的需求,也讓聚集的同類人心理上得到相互支持。

    不怕父母打探 一試成主顧升級「上班族」

    來自潮汕的周先生接受BBC訪問表示,他2018年大學畢業,曾創業,但2024年經營不善關店,回到老家找新出路,父母看他成天窩在家用電腦,追著他問東問西,他於是到了東莞的「假裝上班有限公司」,先採日付30元(約128元台幣)方案,一試成主顧,3個多月來他已改成月付500元人民幣(約2025元台幣)方案。

    周先生把他在辦公室的照片傳給父母,老人家安心多了,他利用辦公室的設備研究跨境電商生意、利用AI寫網路爆文等,每天8、9時進辦公室,有時晚上11時才「下班」離開。他與一起假裝上班的「同事」無利益衝突或競爭關係,大家認真時各忙各的,「下班」後一起吃飯娛樂,他說這種日子比之前一個人摸索要來得開心。

    中國各大城市都有「假裝上班」公司,失業待業者或無辦公室的自由工作者,可付費使用辦公空間。翻攝網路


    東莞這間「假裝上班有限公司」的老闆飛魚(化名)2017年大學畢業,曾在大企業當工程師,後創業做電商,目前主業是直播帶貨。2022年他在東莞開始「假裝上班」工作室,他說:「我不指望從中盈利,我賣的不是工位,是不當廢人的尊嚴。」

    他告訴BBC,這裡8個工作位置在今年5、6月時全滿,申請者須要預約,而進來的人約4成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拍一些照片,向學校證明實習經驗。也有少數人是為了應付家長的壓力。另有6成是自由工作者,包括網拍、網路小說寫手等,把這裡當成工作室;平均30歲左右,最小的25歲。

    為實習證明「假到底」 23歲女租位寫網路小說

    23歲的唐曉雯(Xiaowen Tang,音譯)就是為給學校拍照片而來,她今年在上海一家「假裝上班公司」租了一個辦公位置,租約1個月。她說就讀的大學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要求學生畢業1年內簽署就業合同,或提供實習證明,否則不發畢業證書。

    她到目前還沒有找到全職工作,於是在「假裝上班公司」辦公室拍了照發給學校,作為實習證明,接著就在偽辦公室寫起網路小說、賺點錢零用:「要假就假到底吧。」

    中國各大城市都有「假裝上班」公司,失業待業者或無辦公室的自由工作者,可付費使用辦公空間。翻攝網路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社會人類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cial Anthropology)所長項飆表示,「年輕人無法被傳統的社會體系所接納,導致挫敗感和無力感」,假裝上班是年輕人為自己找的殼。

    他說這種空間不取名「社會創新空間」、「新人文空間」,使用「假裝上班」這詞本身就具批判性,符合年輕人一邊想抽離主流社會,一邊糾結、不太自信,也有一點無力感的複雜心理。

    公司取名直白 符合青年批判及無力感

    項飆說:「他們強烈想改變,想反抗又沒有自信直接反抗,因此透過這種自我矮化的方式來尋求探索」,「這種複雜心態與『躺平』、『摸魚』、『擺爛』等其他社會現象並不對立,是在不同階段和背景下的表現。」

    東莞「假裝上班有限公司」老闆「飛魚」說,他把這公司當一場社會實驗,不視作長期商業模式。他在社群媒體上寫道,「它用謊言維繫體面,卻讓一些人找回真實;它逃避真實職場,卻可能誕生更自由的協作模式。」

    中國各大城市都有「假裝上班」公司,失業待業者或無辦公室的自由工作者,可付費使用辦公空間。翻攝網路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友浪接受《工人日報》訪問表示,假裝上班公司提供的職場環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使用者緩解壓力,維持社會交往中的自尊感,提供心理緩衝空間。

    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系教授崔麗麗表示,提供辦公空間只是假裝上班公司最基礎、最簡單的服務,公司一方面要滿足求職人群在職業過渡階段對「體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讓聚集的同類人群在心理上得到相互支持,並且通過創業分享、技能交流等,為職業瓶頸期人群提供更多脫離當前生活狀態的機會。
    國際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