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一文看懂】逼迫聯準會降息、開除聯準會理事為何非比尋常

    2025-08-26 21:22 / 作者 陳家齊
    美國聯準會華府總部,圖為2008年3月。路透社
    美國總統川普8月25日宣布開除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理事庫克(Lisa Cook),加上他長期威脅也要開除聯準會主席鮑爾,外界視此為美國總統企圖奪走聯準會獨立性的行動。

    那麼,像聯準會這樣的中央銀行機構,是如何獲得獨立性的?央行獨立意味著什麼?以下是簡要的問答。

    聯準會的獨立性怎麼來的?

    各國設立中央銀行遠在央行獲得獨立決策能力之前,全球最早的央行瑞典央行(Sveriges Riksbank)成立於1668年,英國的英格蘭銀行成立於1694年,但是央行獲得獨立決策權,是到20世紀才開始成為主流。

    聯準會獲得獨立性的源頭是1951年與美國財政部簽署的協議,雙方同意聯準會掌管的貨幣政策,與財政部掌管的國家財政、稅收與支出分離開來。這終結了美國財政部先前長期逼迫聯準會人為壓低利率的行為。

    聯準會主席依舊是由美國總統任命,須獲得美國參議院通過才能上任。聯準會也要向國會負責,聯準會主席必須出席美國國會的聽證會。但是,聯準會理事的14年超長任期,錯開的任命時間,以及聯準會主席的任期也與美國大選週期錯開,都在確保聯準會能依照長期經濟需求制定貨幣政策,而不是服從短期的政治壓力。

    聯準會的財源自籌,也避免了因為需要國會撥款而可能遭到的干涉。聯準會的財源大多來自其持有證券的利息所得。

    聯準會的獨立性如何維護?

    除了上述的法源與自籌經費,聯準會的獨立性也依靠美國政治文化的傳承。從1950年代以來,美國總統都避免公開批評聯準會的利率決策,避免有施壓聯準會的印象,儘管這些總統有些人相當不滿聯準會的利率決策。上一個施壓聯準會的知名美國總統是尼克森。

    國際金融與學術環境也造就持續維護聯準會獨立性的環境。目前,已開發國家全都支持央行的獨立決策,至少名目上是如此。政府對央行下指導棋被視為「開發中國家」的不成熟特質。對於央行缺乏獨立性的國家,投資人會認為有更高的投資風險,會對該國公債要求更高的利息,或遠離該國債市。

    有什麼論據支持央行獨立性?

    自從1970到1980年代西方國家經歷超級大通膨之後,已開發國家紛紛賦予央行對於貨幣決策的獨立能力。研究指出,在此之後,央行是否獲得獨立性,與該國能否控制通膨密切相關。

    一項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研究指出,在2007到2021年間,央行獲得獨立性的國家,更能夠控制民眾的通膨預期,使物價更不易失控上漲。IMF另一項研究探討了17個拉丁美洲國家過去100年的央行歷史,也發現央行獲得更大的獨立性,該國就更能控制通膨。其他研究也都支持這一點。

    反對央行獨立有什麼論據?

    央行的運作並不完美。其中,2008年的金融海嘯就被視為現代央行體系的大失敗,批評者認為央行決策者沒有看到房市泡沫的破壞性。

    這場大蕭條時代以來最嚴重的跨國經濟危機,又迫使央行集體採取了非正規的貨幣政策,像是量化寬鬆、負利率政策。這些政策又被譴責人為推高資產價格,使社會分化與對立更加嚴重。

    2020年的新冠疫情(Covid-19)讓以聯準會為首的各國央行狂「印鈔票」,最終也被視為是導致2022年疫後大通膨的元凶。批評者認為,聯準會主席鮑爾與央行決策者忽視了生活成本大幅升高的狀況,升息太慢,使歐美經歷了10%左右的數十年未見高通膨。

    也是在此事件下,美國總統川普對鮑爾取了一個名號:太慢了先生(Mr. Too Late)。央行的獨立性在批評者眼中,變成與社會現實脫節、不食人間煙火的藉口。

    川普要開除聯準會理事,有什麼影響?

    除了開啟破天荒的先例,川普若能開除庫克,任命他自己的人馬出任新理事,對聯準會的利率決策就會有更高的影響力。

    儘管美國的貨幣政策看起來是聯準會主席一錘定音,但聯準會的決策其實是合議制。聯準會的利率決策機制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由12名成員組成,其中包括7名聯準會理事(包括聯準會主席),以及5名聯邦準備銀行的總裁。

    聯準會主席必須遵循這些理事的投票決定,如果更多聯準會理事成為「川普的人馬」,則鮑爾被迫降息的壓力就會更大。在7月的聯準會利率決策中,就已經有2名理事反對維持利率不動,認為應該降息。
    陳家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