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在紐約氣候行動週期間舉辦「亞太氣候承諾,積極NDC——強化國家韌性」論壇。李佳穎攝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美東時間出席聯合國大會時再度口出狂言,直指氣候變遷是全球最大騙局,引發譁然。適逢聯合國大會正在紐約進行,台灣NGO組織組成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在紐約舉辦論壇,台韓澳智庫與NGO組織表示,川普2.0席卷全球,但國內討論氣候變遷的政治氛圍並不完全受美國影響,各國仍有所展望。
聯合國大會正在紐約進行,各國重要領袖與元首齊聚,而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舉辦的「紐約氣候行動週(Climate Week NYC)」也同步展開,來自台灣的民間團體舉辦3場活動,首先登場的是TCAN舉辦的「亞太氣候承諾,積極NDC——強化國家韌性」,邀請台韓澳專家對談。
澳韓不甩川普「騙局」論針對川普聲稱氣候變遷是全球最大騙局,「澳大利亞研究所」策略總監Leanne Minshull認為,川普並沒有特別影響民眾對於氣候變遷的想法,大部分澳洲人其實抗拒「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價值觀,川普的說法固然有所疑慮,氣候行動的進度有可能因此遲緩,但不會因此停下。
韓國非營利組織「氣候解決方案(SFOC)」能源市場與政策總監Gahee Han指出,美國領導者的角色固然重要,但即便在川普任內,南韓總統李在明還是推動《氣候變遷法》,顯示國際壓力雖然存在,但是國內也有內部動能。
Han表示,SFOC為此調整了策略,不再只是依靠國際聲音來施壓,而是嘗試讓國內的勞工團體、企業等加入,推動更高的減碳目標。TCAN研究總監趙家緯則表示,台灣與美國在台協會(AIT)與澳洲駐台辦事處有許多交流,這些外交互動很重要,因為能提醒台灣政府,必須循國際主流前進。
台美能源合作受川普牽動趙家緯指出,川普政策對美台能源合作影響較大,台美之間曾討論的能源合作包括電池、電動車充電站以及其他合作方案;現在,台灣也在討論核能與低碳能源投資,這些變動對台美合作有實質影響。
趙家緯也提到,台灣與美國不同的是,超過9成台灣人相信氣候變遷,不過對於再生能源,台灣社會的確出現「既然川普都反對太陽能,那為什麼台灣還要做」的聲音,而致力於再生能源的產官學試以「能源韌性」回應,避免過度依賴單一能源,這也是全球地緣政治所需。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在紐約氣候行動週期間舉辦「亞太氣候承諾,積極NDC——強化國家韌性」論壇。李佳穎攝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於締約國會議(COP)於2015年通過《巴黎協定》,要求締約國必須為了氣候目標自行訂定「國家自主貢獻(NDC)」,且每5年更新一次,今(2025)年將次第三次更新。聯合國於9月24日舉辦氣候峰會,就預計討論各國繳交的NDC。
南韓憲法法院判決成亞洲氣候行動首例南韓去年迎來重大突破,憲法法院裁定《碳中和法》侵害基本權利,要求政府修法並設年度目標,執政黨提案將NDC下限提高到60%,雖遭產業反彈,仍被視為正面進展,而新版本將於COP30之前公布,並與國家電力計畫掛鉤,對電力部門影響重大。
研究指出,南韓不依賴國際抵換可達61%減排,但須將再生能源比例於2030年提高至47%、2050 年達65%,現狀僅8%。這意味著必須在2030年前淘汰燃煤、2035年全面淘汰,並避免燃氣擴建。Gahee強調,憲法法院判決是亞洲首例,提供氣候領導契機,也有助吸引資本,加速結構轉型。
澳洲化石燃料出口持續擴張Leanne分享,澳洲是全球第3大化石燃料出口國,昆士蘭與西澳煤礦持續開發,NDC3.0設定70%的減排目標,商界接受但環團失望,建議應達80%,但保守的政策使煤炭、天然氣與石油排放已升至20%,雖太陽能推動電力減排,工業、運輸等部門仍無計畫。
政府雖警告150萬棟房屋恐受淹,卻批准Woodside LNG營運40年,依賴森林碳匯抵銷掩蓋真實排放。明年澳洲將與太平洋國家合辦COP31,但若出口擴張不減,國內努力恐遭抵銷,「諷刺的是,澳洲逮捕環保抗議者比例為全球3倍。」
台灣半導體用電成韌性挑戰針對台灣,趙家緯分享,總統賴清德在近期的全社會防衛韌性論壇強調,台灣和世界正同時面臨極端氣候及威權體系兩大挑戰,但若要提升韌性,必須訂定更積極的再生能源目標,唯有把NDC與國家韌性連結,才能兼顧經濟與能源安全,增進社會信任。
與會者皆認為,對於政府而言,留下政治成就,贏得選舉仍是重中之重,因此來自公民社會的聲音還是很重要,同時還需要爭取企業支持。趙家緯提到,而在台灣最大的挑戰是半導體產業仍持續過張,推升龐大的用電需求,政府為此欲開發新的能源,這讓民間難以主張更積極的減排目標。
Gahee補充,在韓國,產業界的反彈仍是最大的挑戰,但「成為亞洲領頭羊」的敘事有時候能發揮作用,而新政府非常重視經濟成長,民間倡議也會強調「能源轉型其實正是政府給產業界明確訊號,必須朝永續工業發展。」
Leanne提到,澳洲特別受到化石燃料遊說團體的影響,仍認為「煤炭與天然氣是澳洲經濟的支柱」,事實上外國持有的化石燃料公司貢獻給國家的稅收,還不如澳洲學生繳交的學貸;但澳洲政府去(2024)年對化石燃料的補貼與減稅超過140億澳元,遠多於針對太陽能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