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公司微軟(上)及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的logo。路透社
日經亞洲16日報導,消息人士透露,微軟計畫最快自明年起,大多數新產品將在中國以外地區生產。無獨有偶,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WS)則將供應鏈轉移擴展到零組件層面。
微軟和亞馬遜的布局顯示,美國科技業在美中貿易戰持續緊張的情勢下,加速供應鏈與中國脫鉤。
此外,因台海局勢而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也是美企積極建立「大中華區以外」替代產能的重要推力之一。
多位知情人士指出,微軟已要求多家供應商,為旗下Surface筆電與資料中心伺服器的新產品準備「中國以外」(out of China)的生產線,包括關鍵零件與組裝,預計明年開始實施。
一名微軟供應鏈主管告訴日經亞洲:「這項計畫的範圍相當廣,涵蓋筆記型電腦與伺服器產品的新零件、零組件及整機組裝。微軟希望最快從2026年起,所有生產能完全在中國以外進行。」
根據業界人士與研究機構Omdia的數據,微軟每年出貨約400萬台Surface筆電與平板。
其中一名消息人士指出,鑑於伺服器產品的敏感性,微軟自去年起已將相當大部分的伺服器生產轉移出中國,並要求至少80%的伺服器物料清單(BOM)必須來自中國以外地區。該人士補充,微軟也正在推動在中國以外增加Xbox遊戲機的生產,但目前尚未要求完全移出中國。
另一名熟悉情況的微軟供應商主管說:「移動組裝相對容易,但若要把生產轉移到零件層級,這是激進且極具挑戰性的,特別是以2026年為時間框架下。我們需要觀察這項野心將如何落實。」
消息人士說,AWS同樣採取「中國以外」的生產策略,特別是人工智慧資料中心伺服器等敏感產品。
其中一名直接知情人士透露,AWS甚至評估是否要減少從印刷電路板(PCB)旳長期供應商、中國生益電子(SYE)採購,即使該公司在中國境外也有產能。
該名消息人士表示:「AWS進行過評估,但在實務操作中,要完全移除中國供應商非常困難。他們是優秀供應商,也是長期合作夥伴,要換掉他們並不容易。」
許多中國科技公司長期是全球伺服器供應鏈的重要夥伴,憑藉的是其技術能力、品質加上具競爭力的價格。這些企業最近幾年也協助客戶在中國境外建立產能,以因應關稅不確定性。例如,中國的勝宏科技(Victory Giant)多年來是輝達(Nvidia)的主要PCB供應商,該公司已在泰國與越南大幅擴張據點。
與此同時,兩名直接知情人士指出,Google正要求供應商積極擴大泰國的伺服器生產能力。某伺服器系統組裝商為此在當地新建4座廠房,使Google在泰國的產能翻倍。
另一位人士說:「Google現在在泰國已有多家供應商,從組裝到零件皆可供應自製伺服器……一個完整的生態系已經形成。」
微軟、AWS與Google均致力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以防範美中關係惡化導致供應中斷的潛在風險。
北京近期對稀土與電池原料實施新一輪出口管制,而華府則威脅對中國商品加徵最高達100%的關稅。
但實際上,儘管貿易戰仍在繼續,在中國生產一些電子元件仍然具有成本效益。
一家日本被動元件(如電阻器、電容器、電感器等)製造商主管表示:「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客戶要求我們提出非中國生產選項,但被動元件本身價格極低、種類繁多,要完全脫離中國採購非常困難。」
這並非美國雲端服務公司首次要求其供應商將生產移出中國。早在美國總統川普的第1個任期、2018年時,他對包括伺服器在內的網路產品加徵懲罰性關稅,便已引發類似的轉移潮。
筆電製造商是最早尋求新生產基地的產業之一。戴爾(Dell)2023年宣布,將於隔年全面淘汰中國製晶片,惠普(HP)則計畫將多達70%的電腦產能移出中國。
但多位產業高層指出,這一次是美國科技巨頭首次設定如此激進的目標,企圖在供應鏈中徹底排除中國,涵蓋層面包括零組件與材料,如光纖、電纜、連接器、被動元件與印刷電路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