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野動物園的一頭亞洲黑熊。美聯社資料照片
據日本媒體今天(10/25)報導,日本熊害事件頻傳,一名曾診治過1百名熊害傷患的醫師表示,熊攻擊人類時,約9成都會攻擊臉部,因為熊要站起身威嚇,撲上去時剛好是人臉的位置,這也導致不少傷患,需要透過整形外科手術復原。
據北海道放送(HBC)報導,日本各地「熊害事件」頻傳,7月在福島町,一名52歲送報員遭遇熊攻擊而身亡,9月在札幌市西區,又有一名43歲男子帶著狗出門散步,被熊攻擊受傷。
秋田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的醫師中永士師明,過去曾診治超過1百名被熊攻擊的傷患,中永表示:「從受傷的部位來看,約9成是臉部,也就是所謂的『顏面外傷』,包括: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受傷的比例相當高。」
中永提到,遭熊攻擊的患者,由於臉部被嚴重撕裂、顎骨碎裂、鼻骨斷掉,甚至有人整個鼻子掉落在現場,這些患者需要透過整形外科手術,才能修復外觀。
遭熊襲擊事件的受傷部位比例,從高到低依序為:臉部(90%)、手臂(70%)、頭部(60%)、腳(40%),可見傷口大多集中於上半身。
中永說明:「熊想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強大,並進行威嚇,因此在攻擊時會站立,並向前撲上去,正好擊中人的臉部。」
中永分析:「熊將人的臉部視為要害,因此會集中攻擊該處,有些案例甚至傷及頸動脈或氣管。」
中永強調,被熊攻擊的傷口,就像是「被刀刃挖開一般」,常常深可見骨,要注意感染問題。
他也提醒,除了身體傷害之外,熊害造成的心理陰影也很大,不少患者會經歷以下狀態:不斷想起事故、失眠、無故落淚、心理創傷。
報導指出,如果真的不幸遇到熊,而熊與自己仍有一段距離,應緩慢後退,若已經被熊撲倒,應該護住頸部與臉部,並伏地蜷曲,避免引發熊追擊獵物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