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伐克莫喬夫采(Mochovce)核電廠新機組安裝燃料棒。路透社
尼日的政變有可能使這個貧窮的西非國家,倒向俄國。對世界來說,這成為一個日益嚴峻風險的加速器:俄國對全球鈾燃料的掌控能力可能更加集中。
基於俄國總統普丁毫不猶豫把天然氣等能源產品「武器化」,彭博新聞的專欄分析指出,自由世界需要在俄國拿核能燃料威脅世界之前,加快提早防範。儘快平息尼日政局、加大對尼日的援助,就核能供應安全問題來說,效應壓過成本。
尼日的阿利特鎮(Arlit)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緣,是一個荒涼的聚居地。1950年代法國地質學家在尼日北部的這個乾旱地區,發現了放射性礦物,法國國有企業便開始從這個前殖民地開採鈾礦,使尼日成為世界第七大鈾生產國。到2022年,阿利特與週遭的礦坑,供應了歐盟鈾進口量的25%。
尼日(白色直條)是全球第七大鈾礦生產國。彭博新聞
鈾燃料可能沒有像石油、天然氣甚至煤炭那樣成為引人注意的頭條新聞,但它對一個迫切需要零碳排能源的世界至關重要。
俄國煽動反美反法情緒,中、西非國家屢屢發生政變莫斯科當局似乎並沒有直接支持尼日政變,但其宣傳機器已經在撒哈拉以南地區長期推動反法和反美情緒。毫不意外,該區自2020年以來發生了一系列政變,包括布吉納法索、查德、幾內亞、馬利和蘇丹。
在尼日首都尼阿美,支持政變的人群揮舞俄國國旗,譴責「法國帝國主義」。俄國華格納傭兵公司負責人普裡格津對軍事政變表達歡迎。而在馬利政變後,華格納已經在這個尼日的鄰國展開活動。
如果尼日成為俄國的勢力範圍,世界將更加依賴莫斯科及其附庸國提供的核子燃料。哈薩克和烏茲別克這兩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鈾產國之一,占全球鈾礦供應量約50%。再加上俄羅斯和尼日,這一比重更將升至60%以上。
俄國對鈾燃料生產握有壟斷性地位而鈾礦只是核子燃料的開端。雖然俄國也是世界第六大鈾礦產地,但它真正的壟斷力在於鈾燃料生產鏈的終端:以所謂的轉化和濃縮方式,把鈾精煉成為可用於民用核能反應爐的核子燃料棒。
根據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的數據,俄國控制全球鈾轉化和濃縮市場將近45%。這是一種壟斷優勢,美國官員稱之為「戰略弱點」,並認為這種狀況「不可持續」。去年,美國電力公司消耗的所有濃縮鈾約三分之一來自俄國,付給莫斯科直接控制的企業將近10億美元(約317億台幣)。在俄國入侵烏克蘭將近一年半之後,華府仍未禁止進口俄國核子燃料。
俄國(藍色部分)在全球核燃料濃縮生產的市場中佔據近半供應量。彭博新聞
在冷戰時代,核子時代開頭的前50年,美國的核燃料供應是自給自足。但隨著冷戰結束,美國幾乎放棄了鈾礦開採,更進一步放棄了複雜的轉化和濃縮過程。根據美國能源部愛達荷國家實驗室主任瓦格納的說法,美國今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國際核燃料供應,包括那些利益與我們相衝突的國家」。
俄國為何主導核燃料產業?這涉及到地質、工程創新,以及在蘇聯解體後莫斯科和華府達成的一項外交協議。
地質、科技與冷戰結束的拆解核彈頭協議使俄國佔據核燃料壟斷地位首先,俄國擁有豐富的鈾礦,使其在這個產業中擁有天然的主導地位。其次,俄國的工程師開發出了一套比法國和美國作法更節能的濃縮製程,使濃縮鈾成本大為降低。光是這些因素就足以讓俄國在核子燃料的採礦、轉化和濃縮領域扮演重要角色。
然後,在1993年,美俄達成了廣為人知的「百萬噸成百萬瓦兆瓦」的計劃,將來自前蘇聯核彈頭的高濃縮鈾,轉化為低濃縮鈾,由美國核電廠採購用來發電。總之,美國的核燃料產業無法與俄國競爭,一路衰退,但民主黨和共和黨政府都沒有加以關注。
甚至在俄國入侵烏克蘭戰爭爆發前,美國核工業就已經對依賴外國核燃料發出警告。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與核電產業高層一直討論應對方式,現又加入尼日的問題,事情看來已進入緊急狀態。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容易,需要美國和法國的密切合作。而這兩個西方大國在尼日問題上也正面臨著最大的利益風險。華府和巴黎可以制定計劃,重新開放已關閉的核燃料工廠來增加產量,並加大對鈾生產國的外交和軍事支持,首先就從尼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