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反對廢除校事會議 家長團體籲:縣市初審、建分流機制

    2025-11-19 12:22 / 作者 吳尚軒 / 記者
    國教行動聯盟等家長團體聯合召開記者會,呼籲校事會議建立分流機制。國教盟提供
    「校事會議」機制遭批引起濫訴,部份教師團體並呼籲廢除,對此家長聯盟今(11/19)日聯合召開記者會,指出從實際數據來看並未出現上述情況,但現行機制將重大、輕微案件混在同一程序處理,呼籲建立分流制度,由縣市初步審查事件是否違背事實,再回歸由學校調查。

    處理不適任教師的校事會議機制,近來頻頻引發教師團體「濫訴」批評,被批影響教學士氣及教師任教意願,教育部近期也針對爭議啟動修法,不過,兩大家長團體國教行動聯盟(下稱:國教盟)與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下稱:全家盟)今日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不應輕言廢除或弱化校事會議,應該建立前端分流機制。

    家長團體指出,國家人權委員會的委託研究結果顯示,對於校園師對生暴力案件,在106–108學年度修法新增校事會議前,年平均約900件案件啟動調查,修法後的109-111學年度,則年平均約750件啟動調查。
      
    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可以看到修法前後,每年啟動調查的案件量大致落在700至900件之間,「是同一個量級」,沒有因將師對生霸凌納入而出現幾倍暴增,與其說是濫訴,更合理的理解,是制度開始被真正啟動與運用,且新制上路後,調查後不成案的比例為50%,顯示需要檢討的是前端分流與協調機制,目前小、大案件混在同一套程序處理,造成現場負擔與誤解

    家長團體聯合呼籲,校事會議應聚焦處理《教師法》規定之重大案件,建立明確分流與檢核機制,目前校事會議召開與否是由學校決定,應該提升至縣市等級,讓縣市初步審查事件是否違背事實,再回歸由學校調查,同時一般管理或輕微違失,應回歸考核、輔導、性平或校安等既有管道處理。

    家長團體也強調,教育部應公布進入校事會議的明確門檻,並落實除明顯重大瑕疵外不應重複調查,也應建置協調與濾訴機制,在受理前先行判斷案件是否屬於誤解、溝通不良等情況,並啟動親師溝通與輔導,再者也須明文規定匿名檢舉不予受理、具名檢舉可採保密身分保護,並要求統一紀錄、回覆與追蹤機制,讓家長知道案件去向,也避免「有案無回應」造成不信任。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