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放任「青光眼」惡化恐失明!眼科醫解答手術4迷思:無法逆轉視力

    2024-03-15 17:04 / 作者 胡順惠
    張珮瑤醫師提醒,青光眼要積極治療,才能延緩惡化速度。胡順惠攝
    青光眼初期無症狀,等到發現影響視力時通常已經晚期,且晚期惡化速度飛快猶如「滾雪球」,是我國排名第二的失明原因;眼科醫師提醒,目前第一線治療仍以眼藥水為主,不過藥水種類多且一天要點多次,導致患者經常忘記點藥,治療效果也大打折扣,等患者想要手術時,卻又被坊間許多手術迷思所擾,透過這次機會一次解答所有疑惑,像是動了手術就能恢復視力、手術反而失明、術後就不用再點藥等,讓民眾在術前有所參考。

    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青光眼患者人數逐年上升, 2022年更已突破45萬,5年成長22%,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指出,青光眼惡化速度如小雪球自山坡上滾下,初期緩慢但隨著越滾越大,惡化速度就會加速,因此青光眼早期患者常「無感」,且視野缺損通常從周邊開始難以察覺,等到影響中央視野時,多半已進展到中後期,此時視神經可能已死亡50%,患者會感受到視野有如斷崖式的大幅退步。

    青光眼若未積極治療,視野缺損擴大恐影響患者日常工作與生活,呂大文指出,研究指出,青光眼患者發生車禍風險高1.65倍,一年內跌倒的風險更高出常人2.3倍,建議高風險族群如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三高患者如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患等,皆應每年定期接受完整檢查。

    亞東紀念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醫師張珮瑤也提醒,視野缺損雖不可逆,但當今青光眼治療方式多元,目前除了眼藥水,還有雷射、傳統手術以及新興的微創支架手術等方式,鼓勵患者可多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最重要的是積極穩定治療、維持良好作息,依然能享有與常人無異的生活品質。

    多數患者對手術持有錯誤迷思,例如以為手術可恢復視野缺損或是誤會手術會導致失明而遲遲不敢治療,張珮瑤解釋,壞死的視神經無法再生,已喪失的視野也無法恢復,青光眼任何治療都只能「延緩惡化速度」,若患者確診時已是末期,本身的惡化速度就比較快,即使接受手術治療,僅能延緩,最終還是有可能失明。

    也有傳言指青光眼手術後反而更容易失明,張珮瑤說,錯,若疾病已經發展到末期,視神經還是可能繼續萎縮,甚至失明,不代表是青光眼手術導致的;術後復原期要很久嗎?張珮瑤說,傳統手術需3個月的恢復期,近年的新興微創支架手術可縮短復原期,但仍需細心追蹤傷口;而許多病友關心是否無需再點藥?張珮瑤則說,手術是青光眼不可或缺的治療手段,但不代表術後就不用持續追蹤治療,可能還需搭配點藥控制。

    青光眼患者手術過後找回生活品質。胡順惠攝

    接受青光眼微創支架手術的張先生本身也是位不孕症醫師,他10幾年覺得視力加深,進行檢查發現後發現是青光眼,當時醫師要求他點眼藥水,也都有按照醫囑點藥,視力的確沒有惡化,剛好找上學妹張珮瑤醫師手術白內障,同時也進行青光眼手術,現在連眼鏡都不用戴。

    張先生語重心長建議,「眼睛是用來賺錢的」,現代人使用3C頻率太高,不管是在搭捷運或漆黑環境都在使用手機,應該把非必要使用眼睛時間減短,像他以前喜歡晚上飆車,現在除非必要,不然晚上不開車,以前她也喜歡看電影,現在都改用聽的,其實得到青光眼沒什麼可怕的,重點是要儘速接受治療。

    另一名也接受青光眼手術的魏先生分享,大學準備考試時發現眼睛非常乾澀,就醫後發現有青光眼,但隨著時間越點越多罐,眼睛出現藥物疲乏,藥物調整後視野有稍微退步,眼睛也出現酸澀、發紅、發癢等副作用,後來半年開4次刀,2019年裝上支架導管後,狀況變得比較平穩。

    魏先生為了眼睛一路走來坎坷,是如何調整心態?他說,大學時,得知患上青光眼後真的蠻沮喪的,畢竟當時還非常年輕,不過還是要面對,就是遵守醫囑,看醫師建議點藥還是手術治療,不過因為已經經歷過青光這個大難關,面對其他問題,感覺就沒那麼困難了,平常也會透過跑步、騎車紓壓,建議其他病友壓力過大時可以進行心理諮商或身心科輔導,先讓心情安穩後,睡眠調整好,眼壓也會比較穩定。
    胡順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