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抗癌藥物「這副作用」死亡率高達四成! 長庚醫院有解了

    2025-04-07 10:47 / 作者 游騰傑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陳俊賓。游騰傑攝
    癌症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時,尤其是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常會面臨副作用問題。據臨床發現,約五成的患者會出現皮膚副作用,死亡率甚至高達四成,這使得許多病患因此不敢再持續使用藥物。長庚醫院的研究團隊最近找到了這些副作用的原因,並提出了解決方案。研究團隊指出,研究發現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拮抗劑)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病情。

    癌症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目前是癌症患者治療重要的藥物之一,然而臨床上治療中可能會出現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發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雖然多數為輕微不良反應,但少數可能出現嚴重反應和併發症阻礙持續用藥治療,影響藥物治療的有效性。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表示,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對多種癌症有效,但它可能會引發類似自體免疫的反應,這些免疫相關的不良反應通常會出現在皮膚、腸胃道、肝臟和內分泌系統等部位。皮膚的副作用發生率最高,約為30%至50%。輕微的表現通常是局部或全身的紅疹和搔癢,而較為嚴重的過敏反應則可能引發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和毒性表皮溶解症(TEN)。這些症狀可能包括全身性紅疹和水泡,甚至大範圍的皮膚破損和黏膜潰瘍,最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高達30%至40%;即便患者幸運存活,也可能會留下眼睛視力受損的永久後遺症。

    鐘文宏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單細胞RNA定序和T細胞受體分析等多體學技術,揭示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發的皮膚免疫不良反應的機制。他們發現,這些反應與巨噬細胞釋放的趨化因子CXCL10過度表達以及免疫毒殺T細胞(CD8+ T細胞)顯著增多有關。以往,對這些副作用的處理方法僅限於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但效果並不理想,皮膚副作用依然持續進展。直到研究團隊發現,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拮抗劑)生物製劑,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病情,並有效控制皮膚副作用。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於2024年12月國際具權威和影響力的自然(Nature)的子期刊「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陳俊賓進一步解釋,CXCL10是一種能吸引免疫細胞,特別是T細胞到發炎或受損組織部位的趨化因子。當CXCL10過度表達時,它會引發T細胞集中到發炎區域,從而加劇皮膚的破損,形成水泡等免疫過敏反應。研究團隊進一步證實,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拮抗劑)生物製劑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起的嚴重過敏反應後,患者的皮膚復原速度顯著快於傳統類固醇治療組,且無再發現象。

    陳俊賓醫師強調,雖然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發嚴重皮膚過敏反應的發病率並不高,每百萬人約1至7例,但長庚醫院每年仍有10至20例此類病例。因此,對於皮膚出現紅疹並逐漸發展為水泡、發燒、眼睛和嘴唇黏膜潰爛的患者,應儘早就醫,以避免發展為嚴重併發症。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