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安慰朋友別再說「你想太多了」!專家教你正確方法

    2025-09-03 17:29 / 作者 游騰傑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在衛生福利部支持下,引進澳洲「心理健康急救」計畫。游騰傑攝
    在台灣,焦慮、憂鬱等心理困擾逐年增加,自殺更重返十大死因,心理健康已成全民嚴峻課題。然而,許多人即使發現親友陷入低潮,卻不知道如何伸出援手,甚至在陪伴過程中被情緒漩渦拖累。專家提醒,助人者要懂得劃清界線,同時掌握正確方法,才能真正支持對方,也保護自己。

    華心基金會今(3)日下午舉行記者會, 宣布「心理健康急救」課程開跑。該課程將會教育民眾如何透過接觸及評估處理當事人的危機(「傾」)、非評判性地傾聽和溝通(「聽」)、給予情感和實質支持(「給」)、鼓勵尋求專業協助(「鼓」)、鼓勵尋求其他支持(「勵」),幫助當事人度過心理難關。

    在朋友陷入心理困擾時,許多人想伸出援手,卻常因不知如何幫忙而陷入無力感,甚至被捲入情緒漩渦。諮商心理師張瓈文提醒,助人者首要原則是劃清界線,避免讓自己也被消耗。她指出,心理健康問題往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長期陪伴與支持。幫助者應有心理準備,接受自己無法像變魔術般立即改變對方的現況,如此才能減少挫敗與無助感。張瓈文也提醒:「先照顧好自己,你才有辦法照顧別人。」

    心理健康議題的嚴峻,也反映在數據上。臺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書森指出,國內成人常見精神疾患(以焦慮和憂鬱為主)的推估盛行率從1990年的11.5%增加到2010年前後的25%,增幅超過兩倍,之後雖然逐漸下降,但2020年的推估盛行率仍達20.03%,亦即國內約有五分之一的成人可能有常見的精神疾患。

    然而,許多民眾因負面刻板印象或缺乏管道,未曾主動求助,身邊想幫忙的人又「不知從何做起」。為解決這個困境,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在衛福部支持下,引進澳洲的「心理健康急救」計畫,透過課程培訓民眾掌握基礎心理急救技能。

    張瓈文說,課程的核心是「傾、聽、給、鼓、勵」五大行動,看似簡單,卻需要反覆練習。例如:常聽到安慰心情低落的人「你想太多了」或「不會那麼糟」,其實是阻絕了當事人情感表達的機會,適切的傾聽是不予評判的接納,需要多加練習才能做好。

    張瓈文指出,面對有自殺危機的人也常不敢主動關心,其實直接問對方是否有自殺的念頭,才有機會開啟對話,適時給予支持,及時避免憾事發生。她指出,這套課程有大量案例演練和討論,就是幫助學員把「傾、聽、給、鼓、勵」說出來和做出來。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三年級學生蘇芙誼利用暑假返台期間接受心理健康急救員培訓,她認為這項課程讓她學到,關心朋友要「慢慢來」、「好好聽對方說」,過去她曾積極勸導有尋短念頭的朋友去做心理諮商,卻忽略對方根本不想對陌生人敞開心胸,如果再來一次,她會同理對方、好好傾聽。

    蘇芙誼說,最喜歡這套課程輪番上陣的角色扮演,從中學習其他夥伴用生活化、有創意的方式關懷當事人,上完課後她立刻跟家人推薦這堂課,她認為這是一堂人人都該上的必修課,上完課她不只更懂得如何幫助別人,也會聆聽對方需求,不會強將自己想法加諸他人或揣測他人,自己的心情也更穩定。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表示,衛福部已將心理健康急救計畫的推動納入行政院核定的「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114-119年)」,將結合跨部會、地方政府及民間單位逐步系統性推廣,以提升民眾心理健康素養,建構更具支持性的環境,讓有心理健康危機的人都能被接住。

    心理健康急救標準課程共12小時,內容包括介紹憂鬱、焦慮、精神病、物質濫用等精神疾患,教導包括自殺、自傷、恐慌發作、創傷、嚴重精神病發作、攻擊行為等危機狀況的辨識與緊急救援。

    心理健康急救五行動包括:
    行動一「傾」:接觸及評估當事人的情況,觀察有否有自傷或傷人或其他危機,並給予協助。
    行動二「聽」:不帶批判性地聆聽,細心聆聽當事人的心聲及感受,給予空間讓對方表達。
    行動三「給」:給予當事人情感和實質支持,給予資訊及好轉的希望,例如幫當事人跑腿或陪
    伴做一些減壓及紓緩的活動。
    行動四「鼓」:鼓勵當事人尋求適當的專業協助。
    行動五「勵」:鼓勵當事人尋求其他支持,例如向朋友傾訴心事或採取自助策略等。


    《太報》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安心專線:1925(24小時)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游騰傑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