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光復鄉災後重建 陳振川建議:應借鏡當年莫拉克風災

    2025-10-04 16:11 / 作者 陳怡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洪災,遍地淤泥。資料照
    花蓮光復鄉歷經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救災進入第12天,唐獎基金會執行長、前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振川今(10/4)日呼籲,中央政府應儘速主導災後重建,借鏡當年「莫拉克風災」,整合地方資源推動中長期重建,包括河川整治、安置特定區與永久屋興建,確保光復地區安全永續。

    陳振川近日受花蓮縣政府邀請前往光復鄉災區,兩次參與縣府災害應變中心會議,也於9月29日低調旁聽中央前進協調所的報告。他以個人名義發布新聞稿指出,觀察到,無論是公務人員或義工皆盡心投入,但在中央與地方互相指責、媒體輿論紛擾的氛圍下,不少人身心都已疲憊。

    陳振川認為,批判會繼續提升,政府高層應進駐災區傾聽民意,公開溝通、安撫情緒,加快救災與重建腳步以化解危機。

    他指出,花蓮災後若要重建有效率,必須比照此模式,由中央統籌主導,避免權責模糊、溝通斷層,並參考《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作業程序手冊》等制度化文件,確立災後重建的標準流程。

    陳振川指出,花蓮面臨氣候變遷帶來的「複合型災害」,未來任何颱風、暴雨或地震都可能引爆新危機。光復鄉從上游的堰塞湖到下游出海口,整體河川治理與排水系統是災後重建的根本課題。

    陳振川續指,當前馬太鞍溪河床嚴重淤高,導致「外水湧入、內水難排」,形成長期積水問題,加上排水幹管阻塞,使得社區復建、交通修復與公共工程皆受牽制。

    他表示,受淹水最嚴重的低窪區域,即使居民再居住投入修繕家園、添購家具設備,仍有高風險再次受災。他建議中央與地方政府立即展開安全評估,劃定「特定區域」,推動中期安置方案與規劃興建永久屋,讓居民在安全環境中重新生活。

    曾任「莫拉克風災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的陳振川回顧,當年屏東林邊鄉災後重建,由中央成立專責重建會統籌指揮,結合國軍、部會、地方政府與NGO團體力量,僅用50天完成重建。
    陳怡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