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日前赴美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引爆台美話題。郭台銘在宣布參選國民黨總統初選後,短短兩週內展示自己和美國溝通順暢的「雄厚資本」,可以「直達天聽」與川普碰面,外界解讀此對郭的形象非常加分。不過,在美政治學者分析,郭台銘對美的商業意義仍大於政治意義,他在威州投資案爭議,甚至也影響台灣人的集體形象。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臉書上發表自己在白宮前的合照,兩天後白宮證實美國總統川普和郭台銘會面。圖╱取自川普推特、郭台銘臉書
郭台銘在臉書上指出,他與川普提及選舉話題,但在今(3日)凌晨卻遭白宮發言人桑德斯(Sarah Sanders)「打臉」,直指「沒有討論支持他在台灣的競選活動,郭只是一個好朋友」,更強調郭未來將很快宣布增加對威斯康辛州的投資。不過,彭博針對這次會面仍做出政治解讀,指自1979年美國與台灣斷交以來,沒有一位美國總統在任內和台灣總統候選人會過面過。
美國華府智庫訪問學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陳方隅分析,川普性格較為誇張、行事風格高調,在2017年和郭台銘首次會面,便在白宮高調開記者會宣布威州投資案;然而值得觀察的是,川普在這次會面後卻「靜悄悄」,連推特都沒發,恐怕是威州的投資案沒有重大進展,以致於川普不喜歡這次會面。
白宮發言人隨後發信給所有媒體「打臉」郭台銘的聲明,陳方隅也指出,這背後的意義,等於是白宮警告郭「你越界了、太過分,這與事實無關」。這對美方來說其實也很正常,雖然美國常常介入他國選舉,但在表面上仍要避免公開表態,保持行政中立的假象。
陳方隅指出,郭台銘雖然是「潛在總統參選人」,但郭對於川普、甚至美國的而言,「鴻海CEO」的商業角色,仍大於他政治扮演的角色,「郭台銘要不要選總統,其實對美國而言一點都不重要。」
他進一步分析,美國十分關注郭台銘,主因為鴻海身為蘋果手機主要製造商,任何動作本就動見觀瞻。鴻海在美國的佈局會影響美國經濟,甚至影響美中貿易戰的態勢;而這跟郭是否為國民黨的潛在總統候選人,並未太大相關。
此外,下週威州市議會將審查年度預算,陳方隅分析,在此敏感時機,此次會面恐怕是「郭被叫去美國」,討論牽涉甚廣的威州投資案,包括市議會是否該通過給鴻海的租稅優惠、工廠佔地和水電是否該補貼等;隨著鴻海在威州的投資案疑似停擺,這對威州的政府運作也造成一定困擾。
川郭會在台媒、美媒的呈現方式截然不同,幾乎是「一會各表」。陳方隅也觀察,過去郭台銘和鴻海因富士康工人跳樓事件,在偏自由派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報導上大多偏向「血汗工廠」等負面形象;但近期連偏保守、親商媒體也開始用較負面的詞彙報導郭。
陳方隅指出,這次川郭會,美媒多以兩人會面皆為處理投資案為標題,且較帶有負面解讀意涵,「幾乎沒看到正面的報導」。他舉例,彭博在5月2日發出一篇標題為"Foxconn Struggles to Put Wisconsin First"(鴻海在實現威州優先的目標中掙扎)的文章,直指鴻海在威州投資案起步緩慢,恐有跳票嫌疑。
此外,陳方隅也指出,郭台銘在威州投資案延宕,幾乎所有媒體在新聞的第一段、第一行,都提到鴻海是” Taiwanese electronics manufacturer ”(台灣電子製造廠);在文章幾乎為負面解讀的脈絡下,等同是把台灣和鴻海的爭議行為畫上等號,其實多少會傷害台灣人的集體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