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全台73例!登革熱也分南北 一張圖秒懂防蚊

    2019-08-16 18:09 / 作者 周筠羚

    登革熱疫情從南燒到北,來勢洶洶,境外移入病例數有310例,已是近10年同期最高;本土登革熱部分則有73例,疫情快速延燒的高雄,15日再增1例,來到51例,台南市19例、桃園市1例,最新爆發的則是新北市,2例是群聚感染,不可不慎。



    疫情升溫全台加緊戒備,不過防疫也要看地區,一樣是登革熱,南北的病媒蚊大不同,跟著《太報》一起了解這些蚊子的差異,才不會「認錯蚊、防錯疫」。

    登革熱是什麼?怎麼自我檢測?

    登革熱(Dengue fever)俗稱「天狗熱」或「斷骨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主要是藉由病媒蚊叮咬人時將毒傳入人體,也就是除了「被叮到」,並不會經由空氣或接觸傳染,也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



    登革熱依抗原性可分為Ⅰ、Ⅱ、Ⅲ、Ⅳ型等四種型別,每一型都具有感染致病的能力。一旦感染到某一型的登革病毒,就會對那一型的病毒產生終身免疫,不過其他型別的登革病毒僅具有短暫的免疫力,還是有重複感染的風險。今年爆發的本土登革熱案例均為第四型,與近年流行型別不同,民眾大多沒有類似抗體,65歲以上有慢性疾病的族群更需要提高警覺。



    其臨床症狀主要為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症狀,一般人感染病毒經3到8天的潛伏期後開始發病,但少數人的潛伏期可達14天。發病後3至7日間,可能會出現腹痛、呼吸困難、持續嘔吐、四肢濕冷、嗜睡或躁動不安,還有類似流鼻血、解黑便、吐血、咳血、月經血過多等出血症狀,若出現症狀,必須馬上就醫。



    其實民眾不用過於恐慌,典型登革熱只要即時發現、即時治療,致死率低於1%,不過若拖延太久演變成登革熱重症,致死率超過20%。

    小叮嚀:類似登革熱的「屈公病」也要注意

    另外也需要注意的是,一樣是藉由斑蚊叮咬而感染的「屈公病」,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燒、頭痛、疲勞、噁心、嘔吐、肌痛、出疹及關節痛等類似登革熱的症狀。較大的差異在於,屈公病患者可能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至數月,或是持續數週有倦怠感。

    埃及斑蚊VS白線斑蚊 登革熱南北不同調

    台灣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蚊為斑蚊屬,特徵是身體黑色,腳上有白斑,主要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兩種。疾管署指出,中部以北的登革熱疫情主要透過白線斑蚊傳播,南部病媒蚊大多則是埃及斑蚊,蚊子習性不同,防疫重點也有差異。



    埃及斑蚊目前大多分布於嘉義布袋以南各縣市,包括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市、澎湖縣等,胸部兩側具有一對似七弦琴之縱線及中間一對黃色縱線,喜歡棲息於室內陰暗、潮濕、不通風的角落,還有家中的廚房,在臥室則多停留於牆角、窗簾及懸掛之深色衣服上。防治上應注意屋內的花瓶、花盆底座、澆花容器等。



    白線斑蚊主要活動區域則在台灣全島平地及1,500公尺以下之山區,胸楯板有一條白色中央縱紋,大多棲息於室外。活動場所多在離孳生源不遠且陰涼不通風的場所,例如盆栽、堆放雜物或輪胎處,以及孳生源附近的樹林草叢、竹林與空屋等處所,防治上應留意室外盆栽、廢輪胎、樹洞、菜園等積水容器。



    前者容易受到驚擾,因此一次會叮咬很多人,病毒傳播迅速,主要吸血高峰是在上午9到10時及下午4、5時;後者則是主要吸血的時段為日出前後1到2小時及日落前2到3小時的黃昏時段,喜歡挑一個人一次吸飽,很容易因此被發現而打死,傳播速度自然較慢。



    疾管署提醒,民眾平時應留意環境整潔並清理積水容器,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及告知旅遊活動史。另外今年受到聖嬰現象影響,境外移入的登革熱案例已創近10年同期最高,自東南亞地區回國者也應多加留意。



     



    周筠羚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