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維傑。FIBA提供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自然有武功,有武功自然有高低和派別招式。但總有不按理出牌的招式,周伯通可以左手打右手,段譽可以搞不清楚什麼時候劍指何方,更有人終身求敗而不可得。只是這些都有一個基礎,就是使用武功的人,必然知道怎麼使用武功。而高雄海神隊的唐為傑卻在傷到前十字韌帶之後,竟然忘記了怎麼投籃。空有一身武功,但是卻一下子不知怎麼使用,在醫學上稱為"運動失憶症"。
在運動場上,這並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許多知名的選手都曾經遭受這樣的問題。譬如:老虎伍茲、伯納德蘭格、七次斯諾克世界冠軍的史蒂芬亨德利、乃至於"詹皇",都曾經過長或短的得到運動失憶症。
運動名醫葉文凌教授。陳國偉攝
雖然為傑投三分球的姿勢並不典型。但是依舊威力強大,引人注目。然而,他曾經有一段時間不知道怎麼投球。運動員會突然因為不明的原因,而造成執行某些運動技能能力的喪失。我們可以把它統稱為運動失憶症(Yips)。而其成因可為:
一、心理因素
比賽壓力:任何運動員在比賽時均有壓力,而壓力一旦超過臨界點,肌肉往往不聽使喚。這樣的經驗絕不是什麼例外,而是常態。所以運動員的抗壓性就十分重要。
運動員的人格特質:過度要求完美的個性和鑽牛角尖的個性,往往造成自我受限和自我施壓,終究造成心理無法承受的重擔。結果就是肌肉不聽使喚。
二、生理因素:有些中樞系統的疾病或者局部肌肉的異常,這些可能是暫時的、功能性的。也可能是永久的、結構性的。常見的是局部的肌肉張力不全,尤其在一些需要精細動作的運動項目上面更為明顯。比如高爾夫球、撞球等等。
有些運動員在執行運動時腦部的腦波異常,結果就是會抑制或過度興奮某些部分的功能。
三、肌肉因素:運動員過度訓練是常態,在一般人的概念裡,總是認為肌肉必須不停地磨練,才可以完成精確的動作。但肌肉畢竟不是機器,神經系統也不是電線,不見得每一次的電傳導都可以精確地控制特定肌肉。有一定的比例是會傳導錯誤的,而在某個時候,這種錯誤會嚴重到沒有辦法正常運作。運動失憶症也就產生了。這純粹和肌纖維的比例有關係,所以越小的肌肉越容易產生高比例的誤差。
四、年齡因素:這是運動員沒辦法避免的宿命。當你的年齡增加,代表肌纖維比例也在改變,神經纖維傳導的速度也在改變。而這種改變通常是負向的。也就是神經傳導速度會下降,神經再生能力也會下降,肌纖維反應速度和神經反射速度,本體反射速度均會下降。所以某種程度上,失憶症也是一種自然的結果。
五、解剖構造破壞的結果:
以唐維傑為例,因為前十字韌帶斷裂,就算是已經做了重建手術,但多處的重建手術沒有辦法保留本體反射器,因此手術後的反射能力也下降了。所以,等於是外傷造成的運動失憶。但並不是手術造成運動失憶。而這種解剖構造造成的失憶,以踝關節最為常見。只是因為踝關節的精細動作不是那麼明顯,所以也較少受人關注。
運動失憶的治療最重要的是"預防"。也就是盡早培養運動員良好的心理健康,面對勝負、利益得失的正常心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常的生活圈,這是很重要且十分基本的。越頂端的運動員,卻反而是越來越困難。
雖然可以採用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針灸治療、注射肉毒桿菌、運動訓練調整等等。但效果往往十分有限。多半都是運動員自己慢慢走出來。或者慢慢為世人遺忘。而為傑是個堅強的選手,他以自己的方式打出一片天空,真的是可喜可賀,可歌可泣。也是台灣運動員的好榜樣。(作者為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理事長葉文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