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當歌手海倫.瑞蒂(Helen Reddy)向唱片公司主管提出由她作詞與編曲的新歌〈我是女人〉時,在座的一群「老白男」立刻露出嫌惡的訕笑,指稱這歌詞有「仇男」之嫌,並且「太過憤怒」,反對讓歌曲作為專輯主打。
在電影《生為女人 I Am Woman》(2020)之中,導演慕雲珠(Unjoo Moon)還原了這個真實發生過的場面。
在當時的美國,女性仍然沒有權力單獨擁有一張信用卡,除非獲得男人簽名同意背書,足以說明了彼時的女人仍被視為男人的依附品。
來自澳洲的單親媽媽海倫.瑞蒂帶著一名女兒遠赴美國追尋音樂夢,但她所遇到的阻礙並非是歌藝,而是身為一名沒有男性背書的女性,她幾乎沒有機會獲得正視的可能。
澳洲單親媽媽海倫.瑞蒂帶著女兒到美國勇闖歌壇。(圖片來源/聯影電影)
《生為女人》在影像呈現與敘事技巧上並沒有太多繁複的變化,在可觀的時代格局之下,新導演慕雲珠的企圖心顯得不足,而是以單純的勵志片取向來進行鋪陳。而為了加強故事的戲劇性,愛情線不免被放大為情節主軸。
在故事之中,海倫.瑞蒂與傑夫.沃爾德(Jeff Wald)的關係被浪漫化,但她本人曾自承之所以在與他相遇三天便以身相許,是考量到自己孤立無援的處境。事實上,傑夫正好是一名音樂經紀人,也能助其一臂之力。
影史上太多知名音樂人淪落成毒蟲的故事,海倫.瑞蒂的故事則不然,反而是她的經紀人丈夫成了毒蟲。這使得故事本身逐漸陷入矛盾,即海倫對外以歌曲為女性發聲,對內卻未必如自己想像般堅強,足以與丈夫抗衡。如此進退維谷的處境,當然有能讓性別角色的辯證多添一層厚度的潛力,但也可能落入陷阱。
導演看來的確有費力去平衡這對夫婦的關係,但由於時間跨度太大,角色的關係只能被陳腔濫調的片段帶過,無論是海倫的自我認同抑或傑夫的迷失過程,都沒有獲得妥善的交代,以至於當他們的關係逐漸失控時,觀眾只能將自己看過的類似故事來推斷他們的裂痕何在。但更大的問題是,婚姻關係真的是海倫.瑞蒂這一生的重心嗎?
海倫.瑞蒂的丈夫傑夫.沃爾德也是他的經紀人(圖片來源/聯影電影)
故事真正引人入勝的高潮,是海倫在以女性為主的現場表演上獻唱了〈我是女人〉,並一路帶到這首歌所獲得的壓倒性成功。正是因為搭上女權運動興起,她成功在商業市場立足。
但她在當時的存在或許也不如大家想像般具有顛覆性,事實上海倫並沒有與父權正面對立,而是就證明自己身為女性獨特的價值,來為女性打氣,而這也讓她很快成為全國女性的最大公約數。換句話說,這堪稱是一種「以柔克剛」的力量。
然而,對於現代的觀眾而言,海倫.瑞蒂的故事未必能引起太多共鳴,她的音樂遺產也不如同時代其它歌手一樣細水長流。究竟編導所想像的目標觀眾是女性,抑或樂迷呢?可惜無論是怎樣的觀眾,恐怕都無法在這樣的情節編排當中取得太多收穫。
海倫.瑞蒂曾獲得葛萊美最佳流行女歌手獎。(圖片來源/聯影電影)
對於樂迷而言,本片對音樂的描繪太過簡化,不免失望;而對於現代女性而言,海倫仍然是活在男性陰影底下的傳統女性。
片中最激進的一句對白取自海倫.瑞蒂的真實發言,她在獲得葛萊美獎最佳流行女歌手獎時感謝了上帝,並說「因為『她』讓一切有了可能(because She makes everything possible)」(註1)。我們可以從中似乎能窺見她的叛逆性,但無論是本片的角色刻畫,抑或蒂達.柯漢-哈維(Tilda Cobham-Hervey)對海倫的僵化詮釋,都沒有成功讓我們看見這個歷史人物真正的生命光輝。
(註1):在金馬影展所觀賞的版本(應是片商翻譯的字幕),竟誤將「她(She)」翻譯成「祂」,完全抹去了海倫.瑞蒂所欲傳遞的本意。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更多太報報導
曾獲國際三大電影獎肯定,已逝導演金基德為何在韓國電影圈備受冷落?
打造驚悚台劇里程碑!《返校》影集版5位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