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印象中熱鬧的礁溪大街與蘭陽平原景觀,林美村沒有大量開發,所以還保有質樸的鄉村風貌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加上有86%的土地是山坡地,因此也是全台灣最主要的金棗產區之一。
高聳的雪山山脈延伸來到林美山區,地勢漸趨平緩,令人驚豔的是,在這低海拔亞熱帶森林的郊山,就有引人入勝的峽谷、巨石、瀑布景觀!
「林美」舊稱「林尾」,顧名思義是早年礁溪最後開墾的地方。不同於印象中熱鬧的礁溪大街與蘭陽平原景觀,林美村有86%是山坡地,是全台灣最主要的金棗產區之一。
因為沒有大量開發,林美村還保有質樸的鄉村風貌、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林美石磐步道是最具代表性的景點。
興建這條步道,是林美社區發展協會運用林務局的「社區林業計畫」積極提案爭取而來,在二〇〇五年完工開放。這次由協會理事長沈鴻裕帶路,一探林美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故事。
林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沈鴻裕。
林美石磐步道是一條平易近人的郊山步道,從馬路旁的引道入口開始步行前往。綠樹成蔭的碎石路兩旁,分布著種類豐富的台灣低海拔山區原生樹種,如大型蕨類筆筒樹、台灣桫欏、觀音座蓮,還有宜蘭縣樹台灣欒樹、食茱萸(紅刺蔥)、月桃……,沈鴻裕帶導覽時喜歡在這一段先介紹植物,他說相較於步道,這裡路寬平坦,更容易讓遊客靠近觀察。
台灣蕨類教父郭城孟說,全世界蕨類花樣最多的就在台灣。林美石磐步道周邊環境相當適合蕨類生長,圖為烏毛蕨。
引道會先來到草湳湖臨湖步道,為維護生態,原本的環湖步道現在只開放一小段,但從木棧道仍可以看到遠遠的水邊有許多野鴨棲息。若是在四、五月前來,還有野薑花開。
走過前面這段約700公尺的引道,才會正式進入林美石磐步道。步道沿著得子口溪上游的溪谷而建,早年林美村因地勢高、取水不易,日治時期村民即沿著溪畔以石頭堆砌水圳渠道。
循步道而上,彷彿踩著先民探尋水路的步伐,感覺人類與山林的關係又更親近了。過了步道450公尺處的姊妺瀑布,草叢間還可隱約看到水圳的石砌遺跡,若不是有人指引,已不易辨認。溪瀑段差處倒是可見接水的水管,這裡也是當初水圳引水之處,現今山泉水仍是下游居民灌溉、養殖的重要水源。
沿著溪流、瀑布、木橋前行,步道修建得平坦好走,不時可以踩到溪中大石上拍照,或者站在很融入自然的木橋上取景。尤其從450到600公尺間,可說是步道最精彩的一段U型峽谷、70度岩壁坡,以拱形鋼構木棧道、陡坡階梯銜接,有「小太魯閣」的稱號。
拱形鋼構木橋在台灣的步道中並不常見,成為遊人最愛逗留拍照處。
爬過第一段八十多階的陡坡階梯,再往上走就會來到石磐瀑布觀景平台。為了尋找最佳拍攝點,沈鴻裕帶我們在第二段階梯前,穿過架高的階梯下方往溪谷去,稍微繞個小彎,跳過幾塊石頭,沒想到瀑布竟然出現在上方,由下往上的觀瀑視角更顯氣勢,可清楚看見三百坪巨岩稜角分明的紋理。沈鴻裕說,四稜砂岩正是當初雪山隧道開挖時遇到最堅硬、最難開鑿的岩石,才能抵擋瀑布的沖刷,造就巨岩飛瀑的壯闊景觀。
步道最高點就在巨岩上方,一大片平坦的岩石有了石磐之稱,也正是步道命名的由來,早年上山種茶的農人多會在這裡停留休息。繞過石磐,即開始沿著溪谷的另一側下坡。
自鐵路局退休的沈鴻裕,接任社區協會工作後,便積極與團隊一起爭取資源。除了硬體建設,村內還組織了資源回收隊、生態解說員、山林巡護員等團隊,每個月舉辦淨山活動,認養步道。
實際上,協會自成立以來便持續推動林美成為「環保生態村」,沈鴻裕更無償提供自家的閒置農田作為資源回收站、打造林美生態池。
除了生活環境,協會也重視林美的文化保存,透過訪談耆老,收錄了上百首「相褒歌」。相褒歌是流傳於閩南及台灣的說唱民謠,多為農人在採茶時互相消遣,或男女間打情罵俏,像是「阿哥欲來著細膩 溪底石頭上青苔 萬一跌倒是咎滴滴 阮娘仔敢洗嘛無敢批」,歌詞充滿生活化趣味。
曾有研究發現,台灣的相褒歌最早出現在北部山區,林美是其中很早開始有相褒歌的地方,因此沈鴻裕很希望能找回這段珍貴的文化。
離開林美石磐步道後,途中有間「農家小棧」。招牌菜是鹽烤魚,還有隱藏版料理炒珠蔥,菜色豐富好吃,如果不是在地的沈鴻裕帶路,訪客很容易錯過。餐廳附近的宜富金棗園,是林美第一個無毒種植的金棗觀光果園,在十一月到二月產季開放採果。
走步道、買金棗、吃農村料理,來到礁溪除了泡溫泉,還有更多鄉野樂趣。
(上圖)農家小棧的小卷米粉採用漁船急速冷凍的小卷,十分鮮脆,在山間也能嘗到海味。(下圖)宜富是在地第一家無毒金棗觀光果園。
作者:秦雅如 文章出處:微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