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兩個月前一則新聞,炎亞綸4月5日在臉書發文,詢問網友看《進擊的巨人》「有哭嗎?」,然而這3個字遭到網友以簡體字留言質疑語法錯誤,炎亞綸回覆「這是一種台語語意用法」。語言學家劉承賢日前在臉書發文解釋,台語語意中的「有+[動詞]」這個動詞前面的「有」,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果像某些人說的:「怎麼說都可以呀!台語(或華語)沒有語法啦!」那為什麼不會說台語的中國朋友,看到炎亞綸寫:「有哭嗎?」會渾身不舒服呢?
不就是因為,「有+[動詞]」這個用法,不符標準華語的語法嗎?
那麼,源自台語的這個動詞前面的「有」,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又或者這麼問好了,如果要教一個完全不會台語的人這個「有」的用法,要怎麼說才清楚呢?
有些學者說,這個「有」是「完成態」,我們撇開術語後面複雜的資訊,大致上可以把它當成像英文的完成式那樣的東西(例:I have bought that book.)。
也有學者說是「完整貌」,我們再次把術語背後的一切拋開,就拿英文的簡單過去式來對應吧(例:I bought that book.)
這兩個說法對嗎?試著用台語的「我有買彼本冊。」來對應看看,台語的「有買」到底是「have bought」還是「bought」呢?
怎麼好像兩者都是,對吧?
那華語呢?按新聞裡中國網友的建議,華語應該要說成「哭了嗎?」才正確,若是如此,台語裡在動詞前面的「有」,難道是對應華語裡在動詞後面的「了」嗎?
非也!非也!請比較以下的句子:
(1a) 他昨天看了一部電影。(華語)
(1b) 伊昨昏看一齣電影。 (台語)
(2a) 志明突然間叫了好大一聲。(華語)
(2b) 志明雄雄叫一聲足大聲。 (台語)
(3a) 志明早上跌了一跤。 (華語)
(3b) 志明早起跋一倒。 (台語)
大家檢查一下,應該會發現,上面的華語句子,動詞後面都不能不加「了」(不加會怪怪的,好像少了什麼),而另一方面,上頭的台語句子,即使動詞前面沒加「有」,也沒什麼問題。
由此我們推論,在台語的語法裡,乾乾淨淨的動詞用法,就對應華語的語法裡,動詞後面加「了」的用法。
說到這裡,大家當然要問:「那台語的動詞前面的『有』到底是什麼意思?」簡單地說,台語動詞前面的「有」,是「某狀態或動作的確存在」的意思(所謂「實現貌」)。
老天!這看起來,跟英語的完成式、簡單過去式,以及華語的「[動詞]了」,究竟有什麼不一樣?真的不一樣嗎?
有喔!不一樣就在:只有台語的這個動詞前面的「有」,可以或用在「過去事件」或用在「現在事件」,而且什麼類型的動詞、形容詞都能用。
為了長話短說,我們直接舉兩組在三個語言之間無法直接對應的例子吧:
(4a) 春嬌有巧。(台語;「有+[動/形]」)
(4b-1) Tshunkiau has been clever. (英語;完成式)
(4b-2) Tshunkiau was clever. (英語;簡單過去式)
(4c) Ⅹ 春嬌聰明了。(華語;「動/形」+了)
這組句子裡的兩個英文句子,意思都不同於台語的句子,至於華語的句子則根本不對。
(5a) 春嬌有食薰。(台語;「有+[動/形]」)
(5b-1) Tshunkiau has smoked.(英語;完成式)
(5b-2) Tshunkiau smoked.(英語;簡單過去式)
(5c) 春嬌吸了菸。(華語;「動/形」+了)
根據前述這個「有」的用法,(5a) 也真的有兩個意思,分別是「春嬌吸菸這狀態的確存在」(有吸菸習慣)及「春嬌吸菸這事件的確發生」(吸了菸),不過不管是(5b)的兩個英文句子,還是(5c)的華語句子,任何一句都無法如台語的情況出現兩解。
所以呢......台語語法中,動詞前面的「有」,並不是真的「完成」,也不是事情有發生的意思喲!之所以有時候這種句子會得到「事情發生了」的意思,也只是語境及動詞型態的作用,使句子傾向兩個意思當中的一個而已。語言之間就是這麼有趣,很多看似對應的東西,仔細瞧,其實並不是整齊對應。
這點,放在意思相同(類似)的詞彙用法,也是如此喔!
您看,英語的「have」同時做為「完成式」的助動詞;台語的「有」則是「動作或狀態的確存在」的意思;至於賽考利克泰雅語的「cyux」(有)呢?「cyux」用做助動詞時,可是表示「動作進行中」的意思哩!
作者:劉承賢Lau Seng-hian(台師大台文系副教授,近日出版《語言學家解破台語》一書。)
文章出處:Facebook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