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可以買愛心餅乾,不可以讓他們當我們鄰居?

    2019-07-29 16:56 / 作者 眾聲視野

    編按:本文作者為伊甸活泉之家廖福源主任,投入社會工作十多年,更藉由「瘋靡popularcrazy」粉絲專頁,傳遞精神障礙者除了疾病以外,生活還有其他的樣貌與可能。


    不要讓台灣成為偽善的社會


    2018年,育成基金會東明扶愛家園在成立過程中,在居民多次協調會、懸掛白布條抗議,只得取消開幕,低調入住。同年,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接受台北市社會局委託,原定八月駐洲美公宅設立精神障礙者社區居住,時至今日仍遭居民強烈反彈,仍未入住。上週,台北市又發生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欲進駐古亭「奧斯町公寓大廈」成立小型作業所遭拒。




     



    每每看著這樣的新聞時,我不禁都會想起中國作家韓寒來台遊玩後,在他的部落格寫下,更被台灣人廣為轉發的一句話: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老實說,被外國人稱讚自己生活的地方,非常驕傲,可是以我多年從事社會工作的經驗,心裡非常衝突,因為台灣社會對待身心障礙者乃至於弱勢民眾,充斥著許多的矛盾、偏見與歧視,仍停留在慈善善意,而不是人性尊嚴的基本生活權利。

    (圖片來源/喜憨兒基金會 Facebook)

    尊重差異與之共處,才是真誠的愛心

    在台北許多人潮繁忙的大路口,我們常聽見這樣的聲音:「大哥哥大姐姐,手工愛心餅乾一包50元。」有時我會看見帶著孩子的父母親,買一包給孩子,似乎是在告訴孩子說:「要做一個有愛心的孩子。」



    在中秋節時,有許多的企業也會大批買進庇護工場鳳梨酥,送給員工、合作廠商,表示是個有企業社會責任的公司。



    然而,我們是否為好國好民的社會,不是以公益換取更大的社會資本為前提,而是在面對差異並且有利益衝突時,我們的行動是否能促成理解與對話,我們是否能換位思考,我們是否尊重少數或弱勢者的權利與聲音,而這不只是買餅乾、支持公益禮盒而已,充分理解差異並與之共處、尊重每個人的權利、提升社會意識,才是建構友善社會的根本。

    社會進步的指標是在公民權利與人民素質,而不是房價

    台灣社會嚮往北歐國家的進步,而瑞典的障礙政策的確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他們視障礙者為公民身份,包括:



    1.社區是以多元為基礎



    2.障礙者可以完全參與社區生活



    3.居住的平等



    2000年國會通過障礙政策,支持障礙者為完全公民,是和每個人一樣平等,一樣有價值的,有同樣基礎需求,可以自決自己的生活,並尊重其願望。看看瑞典想想台灣,我們想追求的是高到買不起的房價,還是一個人人都被尊重對待、互助扶持的社區? 

    (圖片來源/喜憨兒基金會 Facebook)

    我們就是失能者或是照顧者

    每個人終其一身都極可能成為失能者,身心障礙者不是你們,而是我們;即便我們不會成為失能者,但可能也會成為照顧失能者的家屬。我們希望社區可以如何讓我們自在地生活其中,我們希望自己的家人如何被支持,那我們從現在起就該這麼做,不是嗎?



    曾經不只一位父母親告訴我:「如果可以,我想活得比孩子多一天。」



    還記得兩年前一位腦麻兒父親詢問孩子:「我殺了你好嗎?」當時震驚社會,如今我們已經忘了教訓了嗎?



    倘若這個社會是可以接納他們的孩子,願意讓他們在社區裡學習、居住與就業,可以讓他們參與社會、自立生活,是不是社會上就會少一點傷痛?身為一個社會工作者不想談遺憾,而是我們經驗了什麼,我們要共好,而我們在跟身心障礙者與其家庭共好的路上了嗎?

    政府應該扮演更積極性的角色

    首先要肯定的是台北市政府願意在多起抗爭中跟社福團體在一起,持續開辦各種社福措施給需求民眾,可是如何做到防患未然,而不是亡羊補牢呢?倘若民眾是有意願去認識身心障礙者或其它族群,我們提供了什麼樣的管道呢?



    具體建議為根據「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第八條「意識提昇」,文化部、衛福部跨部會做成兩個方面的合作。



    1. 將現有的博物館群被納入促進社會融合的機構。參考北藝大陳佳利老師提出的:英國政府所提出的社會參與平等政策 (social inclusion)。該政策鼓勵博物館以新的思維與方法,打破傳統博物館之運作與形象,積極推動博物館和社區及弱勢團體的互動,希望透過文化的力量,擴大文化參與和表徵權,讓博物館成為最多數的民眾親近與學習的場域。



    2. 在未來成立以身心障礙為主題的博物館,並聘雇身心障礙人士提供最直接的社會教育方案,提供身心障礙者及相關團體的展演空間。希望有一天,跟身心障礙者在一起是所有人的日常生活,而不止於專業人士的責任。

    (圖片來源/喜憨兒基金會 Facebook)

    作者:伊甸活泉之家 廖福源主任



     



    ※ 「眾聲視野」匯集各路觀點,成為大眾的傳聲筒。歡迎投稿至太報:contact@taisounds.com



     






     

    眾聲視野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