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顧爾德專欄:大法官提名,賴清德該做的一件事

    2024-09-03 12:43 / 作者 顧爾德 / 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總統府日前公布司法院正副院長張文貞、姚立明及大法官被提名人廖福特、陳運財、劉靜怡、王碧芳、何賴傑。蘇聖怡攝
    八月三十日總統府公布包括司法院正、副院長共七名大法官提名人選,這是賴清德時代首度提名大法官。而立法院國民黨團也隨後召開記者會批評這個名單充滿酬庸意味,充斥「綠友友」與「賴友友」,酬庸意味濃且政治黨派傾向明顯。

    誰說的有理?這裡要回歸基本問題:到底大法官與司法院長的角色是什麼?有多重要?

    美大法官涉性騷天天是頭條

    先談一個自己多年前的經驗。一九九○年代初剛解嚴沒多久,我在美國求學時,周末會花時間仔細看訂閱的《紐約時報》,並做一周的剪報。當時常常很有疑問:為什麼美國最高法院做出判決都會登上報紙頭版、而且經常是頭條,這是在台灣看報紙鮮少有的經驗。此外,當時老布希總統提名保守的湯馬斯(Clarence Thomas)接替備受尊敬、因老病而請辭的自由派非裔大法官馬歇爾(Thurgood Marshall),而湯馬斯被指控曾對下屬性騷擾,更成為國會聽證時大新聞,天天是報紙、電視新聞頭條。

    成長於憲法被閹割的戒嚴時代,中學公民教育根本沒教法律理念,直到大學才在《法學緒論》中才接受法學啟蒙,雖然很幸運受教於後來擔任大法官、信仰自由主義的林子儀老師,但學習時間畢竟很短暫,實在很難深刻體認「憲政主義」、「憲法」、「大法官釋憲」這些議題對民主政治有多重要,對自己生活有何影響。

    美國有呼聲要求限制任期

    美國九位大法官是憲政的最終守護者,擁有「一錘定音」的權力;大法官是終身任期,除非死亡、自己請辭或遭彈劾否則無法被替換。像川普(Donald Trump)享有任命三位大法官的機會,這是極大的權力,等於可影響未來數十年最高法院的政治傾向。這三位大法官讓最高法院保守對自由派比例變成六比三,這是數十年來最保守的結構。也因此,在二○二二年六月最高法院做出驚動全美的裁決,裁定女性墮胎並非憲法賦予的權利,向美國社會投下一枚憲法核彈。

    川普提名3位保守派大法官,讓美國最高法院保守派與自由派比例變成6比3。資料照,路透社


    這個結果也讓美國社會、政界出現要求限制大法官任期的呼聲,有法律專家主張大法官任期限為十八年。拜登也有意與國會合作推動修法,但仍未確定。

    至於台灣,三十多年來雖走向民主,但憲政依然是難解議題,李登輝歷時十年六次修憲要為台灣修改一件合身的憲政衣裳,過程備受爭議,也未竟全功。 至今,憲政離一般民眾依然遙遠,也很難感受到大法官的重要性。

    馬英九破壞「交錯任期制」

    台灣大法官任期是八年,而且《憲法增修條文》將大法官十五人分成八人一組和七 人一組交錯任期,相隔四年任命,因此一任總統任期內只有一次提名大法官的機會。不過之後因陳水扁任內提名八位大法官中四位遭到立法院國民黨團杯葛、以及一位大法官轉任它職而留下五席空缺;到了馬英九時代補提名這五位大法官時,無視當時《司法院組織法》的繼任制規定,強行將五人任期訂為八年,這個交錯任期制被打破了。

    總統賴清德就算不連任,4年內也可以任命13名大法官。資料照,廖瑞祥攝


    所以賴清德即使不連任,他四年內可以任命十三名大法官。掌握提名權就等於可以控制大法官的政治傾向,進而影響憲政法庭未來做判決的方向。保守派的總統會提名立場較保守的大法官這是必然的,台派總統也會偏好台派人選;再加上馬英九破壞了任期交替制,讓憲政法庭會較傾向現在執政者。

    賴提4人政治性格明顯

    這次賴清德提名的大法官中,其實並非像在野黨所批評的全部都是顏色掛帥,例如兩位刑事訴訟領域專家陳運財、何賴傑的專業能力也備受肯定,王碧芳精熟憲法訴訟制度與行政訴訟。至於另外四位的確政治性格明顯。

    劉靜怡是敢言的法律學者,她批評蔡英文,也是「柯黑」,同時主張黨產條例合憲;不過,她也與民眾黨黃國昌友好。她反而被不少司法界、政界人士認為是最可能過關的人選。廖福特則是旗幟鮮明的親綠法學者,從扁政府時代就是副總統呂秀蓮重要顧問。而正、副院長提名人張文貞與姚立明更是被形容為這次提名的「人形箭靶」。

    姚立明、張文貞成箭靶

    賴清德提名姚立明出乎藍綠意料之外,姚立明是德國法學博士,在學校教授憲法課,但大概沒有什麼法界人士記得他提過什麼重要的法學見解:社會大眾更只記得「姚老師」是政治上的變色龍,早期從國民黨跳到新黨,曾當過李登輝修憲策士,也是柯文哲、蔡英文到賴清德的選戰幕僚,不斷尋求新的政治結盟。這樣的政治性十足的「憲法學者」被提名司法院副院長,也難怪國民黨會批判是「對大法官崇高地位的羞辱」。

    司法院正副院長提名人張文貞(左)、姚立明(右)被外界視為人形箭靶。資料照,蘇聖怡攝


    至於張文貞,她在法學界有一定地位,研究成果獲得重要獎項肯定,並在台大、交大任教二十多年,因而對年輕一輩法律人有相當影響力。也有人批評現年五十三歲的她要擔任司法院長資歷還不夠,但一位法學界人士卻提出不同看法,認為提名她就是要挑戰論資排輩的陋習,要強調政府對女性的重視──原本賴政府女性太少遭受批評。

    張文貞會成了藍白箭靶,因為她是憲法法庭審理國會職權法案時民進黨政府推薦的鑑定人,而且她的意見書認為所有條文都違憲、立場完全傾向民進黨。這當然成了藍白眼中釘。過去在公共事務上砲聲隆隆的劉靜怡,這幾個月來在社群媒體上卻份外低調;相對地,張文貞被提名大法官前,發言毫不擔心得罪藍白、八月中還參加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國會擴權法案之違憲審查」的座談,這個基金會是廖福特主持的。座談上她再度強調擴權法案是準憲法性質的法律,大法官應該更嚴格審視其明顯的重大程序瑕疵。

    提名名單被指累積「相罵本」

    也因此,有法界人士認為賴清德提出這個名單,原本就沒有打算要在立法院過關,而是要讓它被封殺來累積朝野「相罵本」。如果賴清德想要讓張文貞當司法院長,「保護她、幫她擋子彈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讓她上第一線?」一位法學界人士指出。

    就目前情勢看起來,立法院的大法官同意權行使會是一場累積「相罵本」的政治口水大戰。

    在大法官提名公布前、憲法法庭在進行國會擴權法案之違憲審查時,《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民調顯示,對於司法院大法官的獨立自主性,一五.三%非常有信心,二六.八%還算有信心,二六.八%不太有信心,二二.九%一點也沒信心,其他為沒意見或不知道;憲法法庭若判定擴權法案違憲,則有四八.八%民眾接受、三三.三%民眾不能接受。

    民眾仍對憲政主義無強烈信念

    很明顯的,民眾對於憲法法庭的信任度並不高,而問題的根源不在於民眾相不相信《憲法》明示的「法官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而是民眾是否有相信台灣是個憲政主義國家──也就是政治權力完全受憲法規規範,公民的權利皆來自憲法,一切組織與個人都不能凌駕於憲法──這個信念也不容挑戰。

    筆者當年會驚訝於美國輿論對大法官與最高法院的重視,是因為台灣根本沒有憲政主義傳統。台灣民主政治發展逾三十年,但直到今日人民對憲政主義還是沒有強烈信念。對於憲法庭與大法官與其說是不信任,不如說是不重視、不把它當成是民主體制的「一錘定音」最終規範。

    建立憲政信念重於政治博弈勝負

    在這樣一個政治利益對抗激烈的情境下,主政者必須負起責任、建立人民對憲政主義信仰。他必須要能告訴人民,之所以提名這些大法官人選,不是要把提名當做朝野抗爭的一局,而是相信這些人選能為人民捍衛憲政體制。建立這樣對憲政的信念,才是民主體制能長治久安的基石,這遠比一場政治博弈的勝負更重要。

    當然,最重要的是,主政者自己必須對憲政主義有真誠的體認與信仰。此刻,正是賴清德總統向全民表達這種信念的最佳時機。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顧爾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