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次長胡忠一。翻攝國會頻道YT
《國土計畫法》將在2025年4月30日上路,但地方反彈強烈,朝野皆有立委提案延遲上路,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開公聽會討論。農業部次長胡忠一在報告時強調,國土計劃有調整機制,農地還是可以變更,全國國土計畫每10年通盤檢討1次,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每5年通盤檢討1次,國土計畫審議會可以作出調整,所以並非劃設後就翻不了身。
《國土計畫法》引起地方疑慮,尤其不少民眾擔心自家土地被劃為「農業用地」後無法變更,多名朝野立委包括國民黨許宇甄、民進黨林岱樺皆主張延遲上路。對此,胡忠一先表示,確實有些農民也擔心,如果自家農業用地被劃為國土保育區,是否代表無法耕作,他說,農地即使劃入國土保育,還是可以農作使用,而且農業部一直跟內政部討論修改《農業發展條例》,讓土地持有者繼續給予免稅。
面對外界擔憂《國土計畫法》實施後,是不是就不能蓋農舍?胡忠一說明,區域計畫法現在一般小面積、兩公頃以下的違規是處罰6萬至30萬,未來《國土計畫法》上路後,大規模違規才會被罰30萬至150萬,如果造成大型污染,才會有刑事責任。
胡忠一接著澄清,外界有人擔心從此以後無法變更土地,不過事實上,國土計劃也有調整機制,農地還是可以變更,全國國土計畫每10年通盤檢討1次,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每5年通盤檢討1次,國土計畫審議會可以作出調整,所以並非劃設後就翻不了身。
對於《國土計畫法》應否延遲上路,多數學者皆不認同,成大教授都市計畫學系教授張學聖認為,他能理解主張延遲上路的想法,但這並非一個好答案,因為把問題拖下去,國土農地就會持續流失、生態環境持續遭受破壞。他建議,國土計劃應該要增強土地變更的衡平機制,利用保護農地轉移給其他開發用地,就能夠達到一個以工助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