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罷免」也牽動美中台政治算盤。資料照片。吳尚軒攝
罷免投票只剩下最後幾天,不少各界人士也紛紛表態,67歲「蚱蜢王子」李恕權旅居美國多年,昨天(7/20)宣布將回台投票,「我們有權力選擇自己的未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並受到保護」。對此,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也發文指出,2025年的「大罷免」將使台灣的民主邁上新的階梯,台灣社會正憑藉自身努力,增強政治韌性,抵禦中共帶來的多重威脅。沈榮欽也說,這必然會受到國際社會台灣朋友,乃至世界各地民主朋友的歡迎。
沈榮欽今天(7/21)臉書發文分析國際如何看台灣大罷免,他指出「北京希望大罷免失敗,華盛頓則希望大罷免成功」。他認為,「大罷免」的結果將對北京和華盛頓都產生影響,北京希望罷免行動失敗,以延續政府與反對派控制的立法機構之間的內鬥。華盛頓可能會認為,一個由民進黨主導、支持政府的立法機構更容易合作。然而,華盛頓方面若出現令人不快的意外,可能會增強國民黨的力量,因為國民黨主張在台灣和北京之間採取更「平衡」的策略;而中共的錯誤選擇,他們過去就經常這樣做,則可能有利於民進黨。
沈榮欽也認為「大罷免是一場民主實驗」,很難評估有多少罷免案會獲得通過,更難確定立法院的多數席次是否會真正易主。即使罷免案成功,也需要舉行補選,而國民黨的替代候選人很可能能夠保住席位。
沈榮欽分析指出,儘管如此,「大罷免」已算是成功的。它為公民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他們能夠具體地表達對立法院表現的不滿。公民對外國勢力危害的認識有所提升,並累積了直接對抗政客的經驗,這將對未來的不良行為起到震懾作用。
沈榮欽也認為,2025年的「大罷免」將使台灣的民主邁上新的階梯。台灣社會正憑藉自身努力,增強政治韌性,抵禦中共帶來的多重威脅。這必然會受到國際社會台灣朋友,乃至世界各地民主朋友的歡迎。
不過,沈榮欽坦言由公民發起的大罷免到了最後階段,成為各政黨直接動員的舞台,民眾在街頭挑釁連署者時有所聞,社群媒體之間的攻訐更加嚴重。而政黨與罷團高度動員的結果,讓台灣朋友、同事或甚至親人之間,都為此產生重大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