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七股區西寮里受災戶陳明峻。廖瑞祥攝
丹娜絲颱風重創台南,最嚴重之一的災區七股西寮聚落,約三分之二的老宅屋瓦被強風吹掀,災民暫時靠帆布「蓋頂」,颱風過境第4周西南氣流來襲,行政院終於成立「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西寮災民痛批,災後都快一個月了,「政府的動作不是慢半拍,是慢好幾天!」「動作這麼慢,難道是因為我們這種庄腳厝(台語)不值錢嗎?」丹娜絲颱風過境第25天,台南七股西寮災民陳明峻的手機還是沒有訊號,有線電視「第四台」也依然斷訊,他宛如活在邊陲孤島。「你看,颱風離開都第幾天了?你說我這個月的電信費、第四台帳單,還要不要繳錢?政府要不要出面協調一下?」
陳明峻原本是民國70年代標準的城鄉移民,從台南七股老家,北漂升格前的台北縣三重做生意、成家立業。陳明峻與太太近年返鄉,轉眼間,父母親已高齡近90歲。村落裡,更多的是無子女在身邊陪伴的獨居長者。
陳明峻對於政府救災緩慢失望無語問蒼天。廖瑞祥攝
七股、後壁變帆布村 「缺工缺料」獨居老人等無救援丹娜絲颱風與接續的西南氣流災情,為台南造成2.6萬戶屋損,七股、後壁等災區居民紛紛拉起帆布擋風、擋雨,以西寮聚落為例,約有三分之二的房舍屋頂暫時以帆布覆蓋,形成特殊的「帆布村」景象。
在缺工、缺料的情況下,陳明峻捲起衣袖,在自家的帆布設置完畢後,奮不顧身繼續前往親友家的屋頂爬上、爬下幫忙。「村里幾乎都是7、80歲以上的老人家,你怎麼還會叫他去爬屋頂、蓋帆布?」
陳明峻不願特別點名口中的「你」是誰?然而,丹娜絲颱風勘災期間,總統賴清德請居民自行蓋帆布的失言事件,明顯烙印在災民心中。
台南市七股區西寮里,陳丁輝、陳明峻叔姪屋頂修繕。廖瑞祥攝
台南後壁區土溝村同樣出現有三合院慘遭颱風襲擊、整片「天頂蓋」完全消失,部分的家戶陸續受到志工隊幫助,暫時有帆布覆蓋,但也有一戶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黃先生,仍等不到任何援助。
黃先生的大嫂黃賴美月表示,她原本有請女婿幫忙拉帆布,但不具專業技術、帆布又遭吹飛,目前嚴重缺工、缺料的情況下,里幹事口頭承諾說要幫忙卻仍「無消無息」,對政府真的很失望。
台南後壁獨居老人黃先生行動不便,雖有親友協助拉帆布卻不穩固,帆布再度被風吹掀。廖瑞祥攝
老屋、老人「雙老」夾擊 社會防災韌性脆弱災後復原緩慢,屋漏偏逢連夜雨,7月28日嘉南地區連夜大雨,台南後壁大排溢堤,一位住在土溝村的91歲獨居長者香爐阿公(暱稱),老厝緊鄰灌溉渠道,滾滾泥水淹進家中約到成人膝蓋的高度。「差一點走不離(台語)!」香爐阿公說,村內鮮少遇到像這次這麼嚴重的災情,如果雨勢再大一些,他可能就會受困家園。
位於台南後壁的璞育文教發展協會專員,災後送餐給土溝村91歲長者「香爐阿公」(暱稱)。廖瑞祥攝,照片拍攝經當事人同意。
土溝村另一位獨居老人張賴樹蘭今年90歲,風災過後近一個月,家中還是擺了15個大大小小的水桶、瓢盆接屋頂漏水。她駝著身軀,帶《太報》記者走進屋內,「從做颱風到現在,我每天整眠都沒辦法睡,找不到人工來修繕,到現在這間也漏水、那間也漏水。」
獨居老人張賴樹蘭年邁、四肢無力,只能駝著身體推水桶,由雙手無法提起,令人心疼。廖瑞祥攝影,照片拍攝經當事人同意。
張賴樹蘭的丈夫已離世,她獨自居住在透天老宅,颱風夜風勢驚人,她徹夜難眠。廖瑞祥攝影,照片拍攝經當事人同意。
斜對角另一戶獨居長者黃姓婦人的家中屋頂則是整片遭颱風掀飛,當時只能躲到客廳剩餘一角忍著雨水和濕氣,「整個眠床都濕漉漉,厝頂也沒了,我快驚死!(台語)」
台南後壁獨居黃姓婦人回憶丹娜絲颱風來襲,屋頂遭強風吹走仍相當驚惶。廖瑞祥攝
台南後壁獨居黃姓婦人回憶丹娜絲颱風來襲,屋頂遭強風吹走仍相當驚惶。廖瑞祥攝,照片拍攝經當事人同意。
專門投入社區救助、為弱勢家庭修繕屋舍的芥菜種會觀察,超高齡化社會「雙老」防災韌性脆弱議題,從今年初台南市楠西區發生規模6.4強震時就已凸顯。
芥菜種會全球防災救助處副處長吳秉翰指出,楠西地震和丹娜絲颱風,老厝、獨老皆為受創最嚴重的族群,「水泥透天厝基本上沒事,毀損的幾乎都是低磚瓦三合院,或是土角厝,而會持續住在老宅的居民,又以獨居老人或經濟弱勢者居多,因為住在家族留下的祖厝,就不用再花錢租房子。」
而這樣的偏鄉社區型態,中壯年人口嚴重外移,難以培力社區防災,吳秉翰說,就算找的到人來培訓擔任「防災士」,年齡也普遍在60至65歲以上,當災害發生時,許多長者本身就是逃不了的受災戶,遑論在社區救人。
獨居戶黃姓婦人更坦言,在鄉下社區「平時哪有什麼防災演練?怎麼演練?」但她也為公部門緩頰,天災往往發生得突然,要時時演練、預防並不實際。
8成要靠民團出力 災民質疑公部門體系失靈「要怪誰嗎?我們都知道救災人力有限,問題是災民仍希望救災越快越好。」陳明峻指出,西寮里約達7成家戶門窗被海水倒灌泡爛,公所單位明明就可以派里長挨家挨戶勘查、拍攝門牌號碼,「但就硬要民眾制式化前往報修。」
陳明峻認為,居住問題必須優先解決,「我需要工、需要材料,市府派人來問了好幾次,但都沒有動作,什麼都要靠慈濟跟社會團體,說真的,這次颱風民間團體出了8、9成的力量。」陳明峻也批評,台南市政府在這次的救災表現「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飛,政府都失能了,你第一時間向中央反應,如果中央沒辦法動用人力支援,你(市長黃偉哲)電話就再打啊!」
陳明峻氣憤地說:「派修繕技術人員進駐村子,都比你市長來有用!這次真的看不懂,都亂了套,難道是庄腳厝(台語)比較不值錢嗎?」
陳明峻也不滿區公所、市政府一開始提供給民間修繕義工的戶籍資料,長年未更新,他帶著志工前往市政府提供的報修地點,根本無人居住,「我到了現場真的很傻眼,事後打電話去公所抱怨,他還跟我打太極!」
台南市七股區西寮里,陳丁輝、老師傅屋頂修繕。廖瑞祥攝
南市府:從寬、從優、從速原則 受理災民補助申請受災戶質疑政府救災不只是慢半拍,而是慢好幾天,行政院成立「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終於在7月30日進駐台南市政府。
對於災民抱怨,台南市政府表示,截至7月30日「住屋毀損慰助金」已撥補1,782件申請案,累積發放金額約2987萬元,各項補助、救助金也將陸續發放,受理災民的補助申請,會以從寬、從優、從速為原則。
面對災民質疑申請流程鐵板一塊,台南市政府也回應, 12個受災較嚴重的行政區,有設立94個里服務據點,動員人力協助補助申辦作業,針對獨居長者、身心障礙或行動不便者等個案,區公所也提供到府服務,讓受災民眾能早日收到補助款項。
台南市政府災後亡羊補牢,陳明峻則沒有埋單,他反擊,「人家新北市、台北市,通常颱風來之前,就成立災害應變中心,丹娜絲颱風來的前一天,我們就已經停電了,當下台南市的救災中心就應該馬上成立了啊!」陳明峻認為,這回並非政府螺絲鬆掉,「而是根本沒有螺絲。」
在等待正式修繕的過渡期,「帆布村」的受災戶每晚入眠,都得在睡意來襲與陣風呼嘯來回輾轉反側,徘徊在夢與驚醒之間。
台南後壁土溝村獨居老人林先生,老厝家中環境昏暗、蚊蟲孳生。廖瑞祥攝,照片拍攝經當事人同意。
台南後壁老房屋頂遭丹娜絲颱風掀飛,居民暫時以帆布遮風擋雨。廖瑞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