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製的「快奇專案」攻擊無人艇2025年8月於國軍精準彈藥射擊操演中,以「無人機/艇海空聯合作戰」戰術戰法進行實彈射擊。資料照為日前於蘇澳外海測試。李忠衛授權使用
中科院自主研發的「快奇」攻擊型無人艇,在今年8月於國軍精準彈藥射擊操演中,以創新「無人機/艇海空聯合作戰」戰術戰法進行實彈射擊,成功達成預期目標,也將在本週四(9/18)展開的2025臺北國際航太展中登場亮相。而為了無人船/艇運用AI人工智慧躲避障礙,使無人船具備平戰轉換功能,中科院規劃與美商MARTAC針對AI目標辨識與追踪、自主攔截、防護屏障部署、多艇協同、海面物體避障、動能攔截及自主戰術決策等技術,簽署合作備忘錄,希望透過此合作案可賦予無人船自主導航、避障、智慧決策等能力,大幅提升無人艇戰力。
中科院的「快奇」自殺攻擊無人艇(左)與 海鵠2號無人靶船(右)2025.8.7在恆春外海測試。Taiwan ADIZ提供
從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以「自殺無人艇」重創俄羅斯黑海艦隊後,各國對無人艇極為重視。在台灣,隨著國防部公佈未來水面無人船(USV)需求後,國内船廠及無人船研發產業陸續發表各家USV於自主航行方面的研發成果,國際海事組織(IMO)為USV修定《海上避碰規(COLREGs),規範USV於海上航行所須具備之標準,以防止碰撞產生,國內研發USV大多配備可見光/紅外線影像感測器,GPS定位器或船舶自動辨識(AIS),可依預定航路進行自主航行,惟尚未聽聞國内USV已通過IMO發布USV海上避碰標準之訊息。
中科院自主研發的「快奇」攻擊型無人艇,在今年8月於國軍精準彈藥射擊操演中,以創新「無人機/艇海空聯合作戰」戰術戰法進行實彈射擊,成功達成預期目標,也將在2025年台北國際航太展中登場亮相。
為了促進國內無人載具(艇)技術交流,與中科院快奇專案互相借鑑,2025年6月17日,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在龍德六廠舉辦「水面無人載具公開展示」活動,資料照。美聯社
由於小型快速無人艇具有無人自主航行、遠端遙控及人力操作模式,相較國內造船業者公布的無人艇性能,不僅擊殺效能更強,更因整合中科院光電、紅外線目標影像及AI決策技術,使小型快速無人艇可於複雜電磁干擾環境下,對水面目標進行類型識別,自主啟動避障繞行或跟監追蹤;另結合無人機延伸對無人艇導之控距離,達到視距外,海上遠程偵搜目的。
此外,無人艇上也可迅速安裝武裝酬載及攻擊型無人機,襲擊敵方渡海船艦,分散敵艦防衛火力,大幅提高無人船高速突穿火網,衝撞敵艦之機率,發揮預期作戰效能。
為了強化無人船/艇的功能,使無人船具備平戰轉換功能,中科院規劃與美商MARTAC針對AI目標辨識與追踪、自主攔截、防護屏障部署、多艇協同、海面物體避障、動能攔截及自主戰術決策等技術,簽署合作備忘錄,希望透過此合作案可賦予無人船自主導航、避障、智慧決策等能力,平時可支援海疆偵巡、緝私、巡護、警戒、驅離、救難等勤務,提高無人船使用效益並減少人力預置,擴大無人船的使用場景,這符合了國際無人傳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