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立委許宇甄。周志豪攝(資料照)
記者周志豪/台北報導
經濟部昨天公布「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評估未來10年用電需求。國民黨立委許宇甄今批,該報告是粉飾太平「樂觀手冊」,AI正改寫全球產業格局,賴政府卻仍假設年均1.7%用電成長率,掩蓋台灣面臨缺電危機。
許宇甄也質疑,該份報告稱評估納入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衝擊產業活動影響,電力成長評估卻保守,所以賴政府要大規模推動產業外移?還是受衝擊產業回不來了?總統賴清德應講清楚台灣關稅談判究竟退讓到什麼地步?
此外,被視為台灣能源問題解方的核能,在該份報告中仍遭邊緣化。許宇甄批評,立院已修法讓核電延役有法可循,但賴政府卻仍刻意閃避,甚至連延役的可行性與條件都未正面討論,不願面對台灣缺電的事實。
許宇甄表示,當全球多國正重新評估核能在淨零與產業競爭中的角色時,民進黨政府卻自我設限,這不僅是能源短視,更是國安自殘。
許宇甄也質疑,民進黨政府喊出2030年再生能源容量達 47.2GW 宏願,卻無視太陽光電夜間歸零、風電受制環評與社會抗爭現實,裝置容量數字的大躍進與電網調度的脆弱形成強烈對比。
許宇甄認為,這種紙上轉型既不能保證 AI 算力穩定,也無法支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更讓企業失去擴大投資台灣信心;這種輕忽態度,也讓人質疑民進黨政府是否真正理解「主權 AI」的國安意涵。。
許宇甄說,現在的問題不是台灣能否發展 AI,而是台灣是否有勇氣面對錯誤能源政的真相,當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預警「AI 比原子彈更重要」,我們該問的不是報告上寫了多少 GW,而是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