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提醒花蓮注意2狀況!李鴻源憂形成二次堰塞湖 朝2方向努力

    2025-10-02 12:33 / 作者 政治中心
    李鴻源接受《下班瀚你聊》提馬太鞍堰塞湖。翻攝自風傳媒YT
    9月樺加沙強颱的外圍環流為東部帶來豪雨,以致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大量泥水重創光復鄉。災難發生後,前內政部長李鴻源1日受訪說明,經評估目前沒有立即危險,但只要颱風大豪雨、5級弱的地震就有可能會有第二次堰塞湖發生。他提醒,接下來要面對的不只是處理堰塞湖,政府加強防災意識,協助災民重建生活、工作、上學,並防範災後憂鬱症與自殺潮發生。

    有水利專業又有行政經驗的李鴻源,日前接受節目《下班瀚你聊》訪談聊到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

    李鴻源指出,透過台大團隊模擬演算,目前堰塞湖水量約600萬噸,如果現在全部下來,他評估,河川是可以吸收的,現在需要關注的地方是有一個1800公尺的堤防缺口,要搶時間補起來,影響才不會這麼大。

    他認為,接下來還要觀測堰塞湖動態,「現在左邊山壁相對脆弱,如果再來一個大豪雨,它又崩了,把原來缺口堵住就變成第二次堰塞湖,開始蓄水。」

    另外,這次不幸中的大幸是沒有發生地震,花蓮地質相對脆弱,以致馬太鞍這樣的地方永遠都會發生堰塞湖,「只要5級弱的地震,這些崩塌地可能會成另一個堰塞湖。」

    李鴻源也說,現在政府能做的努力只有趕緊修復堤防、清走淤泥,好讓缺口堵起來,協助災民重建生活,「如果接下來有秋颱、下多少雨,都不是大家能掌控的。」

    他也提到,嚴格說起來樺加沙沒有在台登陸,但外圍環流掃過就發生這麼大的災害,實在不要輕忽類似颱風,「民過100年有個颱風離台灣有一段距離,結果蘇澳白米甕溪光1個小時就下了180毫米大雨,重創蘇澳,像這種雨下哪裡,哪裡都吃不消,只能說颱風愈來愈難掌握了。」

    至於先前對馬太鞍堰塞湖溢流預測,李鴻源解釋,他沒有要和交大比賽誰說得更準確,因為兩方的假設條件不一樣。交大假設堤防不會破,預估水情,但事實上不只是水,還有泥沙等各種東西流下來,「所以體積會比光是水的體積大很多、破壞力強很多,我們朝這個方向去算,沒有說誰算的對、誰算的錯。」

    李鴻源說,最後災情很不幸被團隊算到了,也疏散了不少人,不然今天的災情恐怕不是大家能想像的。

    而外界好奇為何不選擇爆破,李鴻源解釋,每個堰塞湖狀況和條件不同,馬太鞍堰塞湖很難到達,直升機只有某個時段能飛進去,而且地質脆弱,又完全無法掌握湖裡長怎樣,可能有大石頭、小石頭,那要放多少炸藥才可以炸到理想的程度?「再來,這麼大的炸藥進去,萬一引起山崩呢?至於開挖,到了今天你覺得我們直升機有辦法把一個怪手調進去嗎?就算真的開挖,挖的人挖到了,結果關鍵的時候垮了,他連跑都沒辦法跑。」

    至於後續該如何面對類似災害,李鴻源提醒2個努力的方向。

    他提到,馬太鞍災難發生至今,災民可能2週後會意識到「什麼東西都沒有了」,接下來可能會發生憂鬱症,「這麼大的災難後,也可能發生自殺潮,」因此所謂救災,不是只有把淤泥清走,還要協助災民重建生活,包括工作、吃飯、上學等等,他憂慮目前的「防災意識」還未能處理這麼細緻。

    李鴻源提到,2011年行政院組織法改組,那時他就提到「所有災害都是複合式災害」,所以建議要有個防災中心統合,「譬如說馬太鞍溪中下游是經濟部水利署管轄範圍,中上游是農業部,農業部又有水保署、林保署,這次堰塞湖發生的林班地就在林保署管的,但林保署沒辦法處理堰塞湖。」

    李鴻源推估,像這次災區未來會發生同樣狀況會愈來愈高,政府要認真面對「遷村」議題,但遷村說的容易,實際執行起來卻很複雜,就學、就業、就養,還有災民意願等等。



    政治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