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太說軍武】末日武器成真? 俄試射海燕核動力巡弋飛彈 曝普丁「暗黑盤算」

    2025-11-01 07:50 / 作者 郭宏章
    俄羅斯2025.1.26公布成功試射「海燕」核子動力巡弋飛彈,宣稱可攜帶核子彈頭。截自俄羅斯國防部YouTube
    俄羅斯10月26日宣布成功試射一枚 「海燕」核子動力巡弋飛彈,號稱沒有任何一個飛彈防禦系統可攔截,引發關注。軍事專家蘇紫雲指出,此一可攜帶核子彈頭的巡弋飛彈與「海神」(波塞冬)核子魚雷同樣被稱作是「末日武器」,理論上航程可以「無限遠」,俄羅斯可能是突破關鍵核子反應設備小型化以及核能外洩的兩大關鍵瓶頸,才能稱作成功研製,國防院助理研究員許智翔也指出,由於俄羅斯國力較弱,且俄烏戰爭更加耗損,想在區域衝突裡面,嘗試對西方國家進行核敲詐的途徑,很可能是普丁研發這類末日武器真正的核心目的。

    俄羅斯總統普丁10/26宣布,俄軍已成功試射可搭載核彈頭的新型核動力巡弋飛彈9M730「海燕」(Burevestnik,北約代號 SSC-X-9 Skyfall 「天殞」),並準備部署該飛彈及相關基礎設施。普丁還說,海燕巡弋飛彈是全球其他國家都沒有的獨特武器,可以突破任何飛彈防禦系統,包括美國的「金穹」防禦系統。

    俄羅斯「海燕」核子動力巡弋飛彈由地面發射畫面,俄國官方宣布試射成功,可攜帶核子彈頭。截自俄羅斯國防部YouTube


    宣稱可飛行15小時 射程達1.4萬公里

    俄國總統辦公室也指出,由於海燕巡弋飛彈是依靠核子動力運行,因此飛行時間比其他飛彈更長,在10月21日進行的試射中,海燕在空中飛行時間為15小時,距離達到1.4萬公里。

    根據俄羅斯國防部YouTube頻道公布的影片顯示,在組裝工廠中的影像可以看出,「海燕」核子動力巡弋飛彈長約6至7公尺,寬與高大約80-90公分,平時儲存在發射箱當中,可車載等方式機動發射。海燕巡弋飛彈其後掠翼是在發射後才自動展開,翼展研判在5公尺左右,但其餘細節並未公布。

    俄羅斯官方2025.10.26宣布成功試射可搭載核子彈頭的新型核子動力巡弋飛彈「海燕」( 9M730 Burevestnik,北約代號 SSC-X-9 Skyfall ),試射飛行約15小時、距離1萬4千公里。截自俄羅斯國防部YouTube


    事實上,這不是俄國人第一次發展可攜帶核子彈頭、穿透敵方防空網的核能動力的巡弋飛彈。早在冷戰時期,前蘇聯政權就有研發核子動力的巡弋飛彈計畫,與當時美國的「冥王星」計畫分庭抗禮。當時前蘇聯軍方構想,就是利用無窮盡的核子動力,帶給巡弋飛彈其「無限長」的航程,還可以能規劃複雜飛行路徑,企圖繞開美國的雷達或飛彈攔截系統來精準打擊美方重要政軍目標。

    關鍵技術有黑科技? 專家提2觀察重點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指出,核動力飛彈大概在技術上理論可行,可是實務上要再進一步的,就必須觀察兩點,第1,這種核動力飛彈傳統的設計是核子反應爐的,其核心比較熱,所以它是藉由這個取代燃油渦扇系統,等於是把熱空氣送到渦輪機,然後壓縮後向後方噴射出去。這方面技術主要有兩個困境,第一是太重,如果有防護罩,這類核能飛彈或飛機會太重。第二種方式直接用空氣冷卻(氣冷),排出去的氣就是受核汙染的氣體,飛行路徑上從頭到尾都會有污染。

    因此,若示採用第一種直接用熱來推進,蘇紫雲說,「除非俄國它有『黑科技』突破,才有可能就是『飛得上天』。

    第2種核能推進方式,是發展出「超迷你」的核子反應爐,就像核能發電是一樣的路徑,電動渦輪機推進,不過這比較難想像,變成把核子動力潛艦或和航艦的反應爐水蒸氣系統縮小體積後、搬到巡弋飛彈上面,這個部分可能性不高。

    俄羅斯軍方公布「海燕」核子動力巡弋飛彈於工廠內組裝畫面。截自俄羅斯國防部YouTube


    蘇紫雲懷疑另一種可能是,其實俄國為了跟美國競爭,會不會又回到冷戰時為了宣傳效果而研發核能巡弋飛彈。因為2018年的時候俄國就已經開始嗆聲,要發展核動力飛彈,一直到現在7年過去了,就宣稱發展成功,「而且是非常成功的」,但蘇紫雲認為,其實戰術的效益挺有限的。

    蘇紫雲指出,第1點是俄羅斯可以取代核能巡弋飛彈這種長航程的武器,就是「高超音速飛彈」,在大氣層邊緣飛行就可以打到美國了。第2點,即使俄國的核動力推進巡弋飛彈,號稱可以飛行14,000公里以上,但是一樣還是容易被雷達發現,因為它即使是採取巡弋飛彈的低飛路線,但是核動力目前很難有高音速的飛行能力。此外,其核子反應裝置本身就是高熱,也是容易被紅外線發現,所以這有一點多此一舉,「比『波塞冬』(海神)核子魚雷還不靠譜,因為波塞冬核子魚雷可以打10,000公里,號稱水下的洲際飛彈,無論是其理論跟實務的運作,還有匿蹤性能,應該都高於「飛燕」核子動力巡弋飛彈。


    俄羅斯「海神」(Poseidon,又譯為「波塞頓」)核動力超級魚雷模擬圖,可攜帶核子彈頭,又被稱為「末日魚雷」。俄國斯國防部/路透社 REUTERS


    疑俄國認知作戰 待公布數據驗證

    儘管核子動力推進飛彈的理論可行,但蘇紫雲懷疑這是俄國的認知作戰,或是真有「飛燕」核子動力巡弋飛彈這麼一個核動力飛行器,後面還要再用情報辨別的方法來判定,現在不宜現在就那麼早下定論。因為前蘇聯冷戰時期也發展出幾個測試品,可是都結案收拾掉了,就是因為發現實用性不高,且有很多替代的打擊工具,硬要發展出一個核子動力巡弋飛彈的效益,其實看不出來其必要性。

    蘇紫雲也指出,由於目前俄羅斯的海燕核動力巡弋飛彈在10月21日試射飛行軌跡的核子輻射反應數據還未公布,沒辦法證實它確實是以核子動力推進,研發成果有待進一步證實。

    由俄羅斯空軍戰機拍攝的飛行中的「海燕」核子動力巡弋飛彈(右上),俄羅斯2025.10.26公布試射成功,飛行15小時,飛行了1.4萬公里。截自俄羅斯國防部YouTube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許智翔則認為,俄羅斯在2019年研發核子動力巡弋飛彈時,曾經發生核子放射性物質洩露事件,導致2人死亡,俄國官方一開始否認與「海燕」核子動力巡弋飛彈有關,但是到了同年11月21日,普丁才承認有5名核工程師「在軍事基地進行同位素動力液體推進系統測試時」遇難,並宣稱他們研發的武器「舉世無雙」,這也證明其實這類武器裝備已研發蠻久的,這一種液態推進系統中的核子動力源。

    許智翔表示,姑且先不挑戰海燕核子動力巡弋飛彈這武器究竟是否確實研發成功,因為從冷戰時期開始,俄羅斯就一定程度掌握了相關技術,但可以先討論其用途,因為俄羅斯構想本身是拿來做核子嚇阻的用途之外,當然也是一方面若面臨「末日」核子戰爭的時候,拿來打擊對方關鍵目標的核打擊手段之一。

    美國總統川普2025.5.20宣布發展「金穹計畫」(Golden Dome),結合THAAD、PAC-3等多層次防禦系統,防範中國、俄羅斯、北韓與伊朗的彈道飛彈、超高音速武器與巡弋飛彈等威脅。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許智翔進一步表示,但是反過來說,海燕巡弋飛彈即便不攜帶核彈頭,其核子動力裝置本身在撞擊目標時,當然就會造成污染了。再來就是「海燕」巡弋飛彈的動力源,到底足不足夠安全,有可能在發射途徑的路上,都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核污染。2019年的放射線洩漏事件顯示,其實前幾年它曾經有多次類似的測試,但並沒有成功的狀況,所以嚴格上說起來它應該是相當困難的技術。

    也就是說,即使海燕核子動力巡弋飛彈沒有100%研製成功,也未必要攜帶核子彈頭,若能夠飛往敵方目標,依照核子動力推進的原理可以飛行「無限遠」,加上彈體上的核子燃料,因此,在最後要跟敵方互相保證摧毀的末日戰爭情境下,海燕核動力巡弋飛彈只要能發射出去,就會對敵方造成輻射汙染的損傷。

    所以說「飛燕」核動力巡弋飛彈這類武器在承平時期不太容易拿出來使用,因為一拿出來使用,就會面臨「核報復」風險,因此會把「飛燕」與「波塞冬」核能魚雷等這類武器是當做「末日場景」的最後手段。

    俄國為掌握籌碼 挾核武器敲詐國際

    許智翔也從國際政治角力的角度來分析,俄羅斯為何執著於要發展這類「末日武器」,因為從蘇聯瓦解後,包括俄羅斯等各加盟共和國,經歷嚴重的經濟或是社會問題,國力其實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相當孱弱。以俄羅斯來講,狀況是非常嚴重的,再加上烏克蘭戰爭的消耗,會讓這些問題更加劇,造成缺乏傳統武力與經濟實力作為與他國競爭的籌碼。

    俄羅斯總統普丁10月10日在塔吉克首都杜桑貝舉行記者會。路透社


    因此,進入21世紀後,俄羅斯一旦遇到任何國防、區域的問題,俄國領導人多半非常偏好直接拿核子武器出來嗆聲,欠缺了雙方互相談判升級的過程,而是在很早期的階段就直接拿核武出來威脅他國,因為俄國國力弱,一方面既缺乏傳統武力可以拿來嚇阻對手的能量,二方面俄國也沒有經濟或是其他層面去向對手施壓的能力,所以很多時候他在嗆人,就是馬上跳到核子武器。在烏克蘭戰爭中經常看到類似的狀況。

    許智翔指出,因此,海燕巡弋飛彈的研發本身就是一個訊號,而且在承平時期或者是在區域衝突裡面,俄羅斯嘗試對西方國家進行核敲詐的途徑,很可能是普丁下令研發這些武器真正的核心目的。

    郭宏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