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長林佳龍。李政龍攝
日媒今日(11/16)觀察發現,我外交部長林佳龍上任將近1年半來,已接連造訪日本、菲律賓及歐美多國,數量異常之多。專家指出,台灣外長的出訪已踏出超越以往界限的一步,對台灣意義重大。
林佳龍自2024年5月就任外長以來,其已先後造訪日本、菲律賓、比利時、立陶宛、波蘭、捷克、荷蘭、義大利及奧地利多國。他在訪美期間,行程更涵蓋紐約、德州、關島及夏威夷。
有高層人士向《日經亞洲》透露,林佳龍9月曾前往法國,對巴黎進行了一次低調卻意義重大的訪問。政府對此不予置評。林佳龍當時在訪歐期間,曾強調台灣在歐洲戰略再工業化計畫中扮演可靠夥伴的角色,以及在建構「非紅供應鏈」的重要性。
儘管台灣與多數國家並無正式外交關係,尤其是當民進黨主政時期,我外交部長的出訪通常會在中國的施壓下遭遇主要國家冷落。然而,《日經亞洲》的分析顯示,林佳龍迄今仍成功訪問了異常眾多的國家。
隨著各國政府尋求解決自身安全的疑慮,台灣似乎正獲得更多願意與其對話的對象。英國退休資深外交官、前駐台代表麥瑞禮(Michael Reilly)以我副總統蕭美琴和林佳龍日前能赴布魯塞爾訪問為例,指此舉對台灣來說「意義重大」。
林佳龍上週陪同蕭美琴出席在歐洲議會舉行的「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年會。
麥瑞禮表示,即使是非正式性質,台灣外交部長的出訪仍代表著超越以往界限的一步,並補充說:「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外交部長會被視為一個國家的代表,副總統亦然,遠超貿易部長等職。」
由於台灣被排除在主要國際機構之外,台美於2015年共同啟動「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作為台灣分享網路安全、防災及人道援助等領域專業知識的管道。而繼日本、澳洲與加拿大後,英國政府也在本週宣布加入該計畫。
跨國智庫「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China Strategic Risks Institute)執行董事安德魯.葉(Andrew Yeh)指出,爭取英國全面支持不僅能強化關鍵供應鏈、敏感技術及反制「灰色地帶」威脅等領域的合作,更將為其他歐洲國家加入此倡議打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