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協商結果出爐,恐讓民眾黨走上親民黨的路。資料照,廖瑞祥攝
藍白合終於成局,國民黨人雀躍萬分,民眾黨人如喪考妣,馬英九又添加了一筆歷史功績。
11月15日的藍白四人協商結果出爐,外界多認為「侯柯配」已成定局。這次閉門會議的關鍵主角柯文哲雖然還是嘴硬地稱「柯侯配」還是有希望,但從協議內容到會談後柯文哲的神情、談話內容可以看出,他已有心理準備要接受侯柯配。
不僅被突襲還中槍倒地「今天是突襲!」15日當天下午,柯文哲上談話性節目接受各名嘴拷問時承認。這場突襲是三國民黨巨頭,馬英九、朱立倫和侯友宜對柯文哲的三藍圍攻一白,而且依柯文哲所言,藍白達成的六點協議中的前五點都是「朱立倫講的」,柯只加了最後第六點,也就是有關於選後聯合政府職務分配部分。柯文哲事後更承認,接受協商內容是他一個人做的決定,幕僚們都不知情。
而會後柯文哲競選辦公室發言人陳智菡紅著眼框、當眾拭淚反應出,柯文哲幕僚們對這個協議有多不滿。甚至,從柯文哲15日在談話性節目的動作與神情,以及16日傳出他在競選幹部線上會議中解釋原委時一度邊講邊哭,甚至柯媽媽何瑞英受訪時直言:「如果要做副的 不如不要選了!」可見柯文哲多多少少對15日的六點協議後悔了。
柯文哲不僅被突襲,而且也中槍倒地。協議中兩個重點全非是民眾黨幕僚們事先與柯文哲沙盤推演的,也不是15日會議一開始、藍白幕僚們還在場時討論的文本,而是幕僚們被請出去後,朱立倫才秀出藍營屬意的條文。其中關鍵是第二條和第三條:
第二條把民調期間往前推到11月7日開始、17日結束,納入的民調包括「社會各界公布的民調」,以及國、民兩黨各提供一份內參民調。
第二條的問題在於:11月7日到15日這段期間,正逢柯文哲因為徐春鶯事件而民調急速下滑。而且誰能保證這段期間已公布的民調中,沒有兩黨各自操作出來的?雖然國民黨、民眾黨各提供一份內參民調,但最後兩天還是可能再花錢操縱出新民調結果。最合理的方式應該是,在20日總統大選登記開始前,由藍白共同委託製作、執行民調。
第三條等於是柯文哲慷慨讓步,條文明文:若民調在統計誤差範圍內,就算是侯柯配勝。以目前較通用的民調方式:95%信心水準、樣本1068、誤差值正負3%而言,等於支持度差6%以內就算侯友宜贏。這有如柯文哲慷慨大放送,也是柯幕僚們原本不同意的。
「割肉失血」讓支持者不滿不過柯文哲稱,他不相信國民黨會事先做假民調,而且民調結果要由三位專家來判斷是否合格,其中一位專家提他推薦的。問題就像藍白合的協商是三藍對一白,民調專家也會是由二藍一白推薦。柯文哲只能善心地期待三位專家都能秉持專業來審視民調結果。
柯文哲這般「割肉失血」讓幕僚與支持者很不滿。已有幕僚表達辭意,民眾黨支持者也在網路上痛批柯哲太讓支持者失望,「柯放棄我們,我只好回歸綠營,信賴台灣....連國民黨這一關都撐不過,那麼面對共產黨雙腳跪下也算是理性,務實,科學!!」
柯文哲解釋他接受國民黨版本的理由,大致可歸納三點:
一、六成民意希望下架民進黨,而這些民眾對藍白合搞那麼久沒結論已不耐煩,再拖下去民意會渙散。民眾對柯侯誰正誰副已不在意,只想下架民進黨;如果柯、侯分開參選,要贏賴清德的風險高。
二、中國不喜歡賴清德當選。柯文哲認為賴當選兩岸不一定戰爭,但經濟一定不會好。這一點可以和他最近提到重啟服貿相呼應。當他被質疑是否在北京壓力下接受這個藍白合版本時,他迴避了問題,只說中、美、日都想插手台灣選舉,連美國在台協會都來電問是否中國介入藍白合。
三、柯文哲提出一個很重要的理由:「不能期待只有4年的政黨打全國大選,我們這種一人政黨打起來真的是很痛苦。」他也提到最近有人告訴他,你如果要選正的錢要自己籌!「你有20億嗎?正的要準備100億!」 這段話傳聞是王金平告訴他的,柯文哲提這段話的重點在於反對選舉大撒幣,但前後兩段話聯結起來看,似乎柯文哲參選到現在已發現基層實力不足,要再擴大票源需要靠國民黨組織力量的加持。
柯文哲提出的上述三種說辭,應有其真實的憂慮,但也有為合理化自己妥協才想出的藉口。
柯當副手「母雞帶小雞」效果降低比較值得玩味的是,兩黨的協議的第五點是,兩黨共同組成競選委員會輔選兩黨推薦的立委候選人,但「不分區政黨票,由各黨各自努力」。本屆立法院民眾黨區域立委掛零,只靠政黨票取得5席不分區立委。如果柯文哲確定不是總統候選人而只是副手,母雞帶小雞的效果會降低,區域立委多得靠國民黨善意「施捨」,就像近幾屆民進黨照顧「小綠」友黨一樣。
至於政黨票,如果支持民眾黨的選民認為柯文哲已經「歸順」國民黨,政黨票投給民眾黨的動力必須降低。如果政黨票低導致不分區立委減少,加上只有少數國民黨禮讓的區域立委,民眾黨就會走向當年親民黨的老路──連戰與宋楚瑜「國親和」後,親民黨立委很快投入國民黨懷抱、親民黨逐漸名存實亡的老路。
「伏筆」是為選後分享權力在11月24日總統參選登記截止前,柯文哲有沒有可能反悔,推翻藍白合協議、自行參選?柯文哲沒把話說死,但從他在協議中加上的第六點「聯合政府」來看,他所買的保險不是在選前預留退路,而是在選後如何與國民黨分享權力。條文指出:「聯合政府。除了國防、外交、兩岸由總統決定,其餘部會原則上依各黨派立委席次分配,民眾黨主責監督制衡,國民黨主責建設發展。」所謂「民眾黨主責監督制衡」,依柯文哲的解釋包括法務部 、NCC、金管會、財政部、主計和人事部門等。依柯文哲的說法,這是他預留下監督國民黨的伏筆,因為以他在台北市府的經驗,只有在行政部門內才能發揮實際制衡力量。
柯文哲的理由很冠冕堂皇,也用歐洲政黨在選前就協商聯合政府組成來合理化自己,但還是難以擺脫政治分贓之嫌。更何況,民眾黨立委選情可能因柯文哲不選總統而惡化,到時候能分到官位就更少了。
馬英九「歷史定位」再添一筆在這場藍白合中,最令人關切的是馬英九的角色。當馬英九11月10日提出侯柯/柯侯由全民調決定時。當時外界多認為是馬英九對侯友宜施壓、向柯文哲妥協。結果到最後的結局卻等於在逼迫親民黨和柯文哲讓步、有利於國民黨與侯友宜。依柯文哲的說法,馬英九在15日協商過程中都未發言,只是當個「見證人」並校對文本。不過,今年4月馬英九從中國訪問回台,就說:「我們的政府繼續將台灣引向危險。未來是台灣要在和平與戰爭之間作選擇。」等於預先為大選定調為「下架民進黨」、「戰爭與和平」。而11月初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訪問北京3天,回台後「恰巧」 馬英九就拋出全民調決定侯柯怎麼配。
繼馬習會、登陸祭祖之後,馬英九又可以在他念茲在茲的歷史定位上添加一筆功績。這也怪不得AIT會致電柯文哲問北京是否介入? 當然,這種瓜田李下也難避免之後選戰中綠營持續見縫插針,把藍白紅「和」在一起。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