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積電真的能拯救英特爾? 製程調整或共享先進製程幾乎不可能

    2025-02-18 08:23 / 作者 陳俐妏
    台積電新竹總部的商標。路透社
    美方動作不斷,傳推動英特爾和台積電組合資公司外,也擬變更《晶片法》條件影響補助。美系外資最新分析指出,台積電收購或運營英特爾晶圓廠的機率低,共享製程技術給英特爾幾乎不可能,且將其他晶圓廠的製程調整至台積電的標準,其成本極高,更不用說整合人力資源所面臨的挑戰。

    摩根大通指出,假設收購英特爾晶圓廠,台積電首先需要獲得多個利益相關方,包括:政府、股東和客戶協議和讓步;其次,管理文化的巨大差異收購外部晶圓廠非優先戰略除,除非美國政府提供強有力的財政補貼,並對台積電的角色作出明確承諾;此外,台積電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IP)保護,分享N3和N2製程技術,或派遣工程師支援英特爾,這種方案過於理想化,幾乎不可能發生。

    以合資公司角度來看,摩根大通指出,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2024年虧損達70億美元,若台積電接管其工廠或成立合資企業,短期內可能對獲利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市場反應也較為負面。此外,台積電的管理資源也將面臨更大壓力,因為英特爾晶圓廠的運營模式與台積電大不相同。

    但從股價估值來看,摩根大通認為,合資公司將進一步提升台積電市占率,鞏固其作為全球唯一具備大規模先進製程能力的領先地位。因此,儘管短期內可能會對每股盈餘(EPS)產生負面影響,但長期來看,將推動本益比率上調。英特爾未來3-5年將成為台積電更大的客戶,當前英特爾的首要任務是恢復市占率和營收,而非獨立提升晶圓代工能力。

    摩根士丹利認為,台積電在美國晶圓廠擴產的決策,主要是因應客戶需求和股東價值,而不是為了幫助其美國競爭對手英特爾。台積電近期唯一的重大管理層會議是2月12日在美國召開的董事會,但台積電並未就關稅或地緣政治問題發表任何評論。

    摩根士丹利也分析台積電在日本和歐洲的合資夥伴(如索尼和博世)等,日本和歐洲的合資公司能夠帶來成熟製程代工訂單,這符合台積電的業務發展策略。但在美國,台積電的晶圓廠專注於4奈米/3奈米等先進製程,這些本就是台積電技術優勢可得的市場,因此合資模式的價值較小。台積電先前已多次強調,將其他晶圓廠的製程調整至台積電的標準,其成本極高,更不用說整合人力資源所面臨的挑戰。

    陳俐妏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