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資深副總洪圭鈞在SEMICON「科技大師論壇」提到,公司在2017年啟動轉型,決定專注於特殊製程領域。戴嘉芬攝
創立於1987年的台積電,38年來,已成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而聯電於1980年成立,比台積電早了七年,如今兩家公司分別在先進製程、成熟製程領域各自努力。聯電資深副總洪圭鈞今日(9/12)表示,倘若當初聯電繼續投入先進製程,現在可能就成為「台積電吃肉,聯電喝湯」的局面。
SEMICON Taiwan國際半導體展週五進入最後一天,下午登場的是「科技大師論壇」。參與講者包括清大榮譽教授史欽泰、國科會工程處處長洪樂文、緯穎科技董事長暨策略長洪麗寗、聯電資深副總洪圭鈞;並由資深媒體人林宏文擔任提問人。
SEMICON Taiwan半導體展進入尾聲,「科技大師論壇」壓軸登場。戴嘉芬攝
洪圭鈞在演講中提到,這幾年,台積電已成為業界的翹楚,在先進製程領域贏得客戶的信任;而聯電也在成熟製程獲得客戶信任。
他提到,聯電在2017年啟動策略轉型,決定專注在「特殊製程」領域,同時致力提升技術競爭力,以及進行多元布局。實際做法包括啟動1~3年開發計畫,以及成立CTO辦公室進行長達3~5年的技術開發。
洪圭鈞說,從市場面來看,Mature Node(成熟製程節點)整體市場規模約430億元,聯電2017年營收約40億元,市占率約10%,代表這個市場空間很大,轉至成熟製程有其必要性。
其次,聯電規模與台積電差距愈來愈大,假設研發費用都是8%,但1000億與1兆元營收規模也會同步拉大雙方研發費用的差距。假設要製造出相同產品,聯電需要的時間會比較多。他也提到,當初聯電在 FinFET(鰭式場效電晶體)已經開發完成,但公司覺得投資太大,並沒有持續下去。
洪圭鈞進一步表示,先進製程會出現一個現象,業界一開始會投入較高研發費用,後來就逐步降低。換言之,如果聯電繼續投入先進製程,可能就變成「台積電吃肉,聯電喝湯」的局面。
他說,當初,聯電28/22製程節點已經準備好,這是公司未來獲利的基礎。而國外IDM業者陸續開啟晶圓代工業務,聯電瞄準特殊製程有機會承接後段製程。
事實證明,當初的轉型策略頗為成功,聯電上季28/22製程營收占比高達40%,特殊製程已占公司總營收50%以上,現在大家手機螢幕裡的晶片可能都是聯電製造的。如今回顧,2017年的決定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他繼續指出,技術競爭力是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根本,除了要達此目標之外,也要讓客戶信任,願意讓聯電成為他們的夥伴。
談到全球布局,洪圭鈞提到聯電在20年前就開始進行多元布局。近幾年由於地緣政治風險,聯電在去年啟動與英特爾合作,這也是多元佈局的一環。聯電把技術授權給對方,善用英特爾的產能,這是雙贏的策略。
他也提到,透過與英特爾的合作,聯電也分享晶圓代工的經驗,包括成本管控、製程控制、多元客戶需求,這些都是英特爾先前IDM體系所欠缺的,他們慢慢了解晶圓代工原來是這樣的經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