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CON週四舉辦半導體人才「多元文化」座談會。講者包括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彭冠宇、台灣美光人才招募處長卓曉然、台灣默克董事長李俊隆、杜邦全球產品市場總監魏凌雲、愛客獵總經理林奇葳。戴嘉芬攝
SEMICON Taiwan國際半導體展展期進入第2天,高峰論壇如火如荼進行中。今日(9/11)早上登場的是「半導體全球佈局-多元文化的挑戰、共鳴與新機遇」座談會,參與講者包括杜邦全球產品市場總監魏凌雲、台灣默克董事長李俊隆、台灣美光人才招募處長卓曉然、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彭冠宇;並由愛客獵總經理林奇葳擔任提問人。
台積電彭冠宇:多元合作從學生時期開始彭冠宇首先提到,他在大學任教已有26年,多年來一直在產業工作,專長是電機、物理、機械,也從事過HR工作,擁有學術、產業雙重背景。他認為,展開多元合作一開始很困難,在場有很多高中生,彭冠宇建議他們從現在就可開啟多元合作,不限於同校、同系或同單位,「多元的目的是因為不同專長的組合,大家才能更順利完成任務」。
美光卓曉然:鼓勵輪調 學習多元文化卓曉然說明美光成立的背景,它於1978年創立,目前在全球30幾個國家都有據點,且擁有11個製造廠,主要產品是記憶體,現在也是HBM高頻寬記憶體前三大。
她也提到,美光在台灣已深耕30多年,據點位於台北、新竹、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目前在台有1.2萬名員工,包括400名外籍員工,佔比達3.2%,且持續增加中。
卓曉然說,自己在公司8年多,一開始在HR負責全球專案,後來調到人力資源策略夥伴部門,也曾被調到技術單位進行組織發展,培養相關技能給相關同仁;目前則擔任人才招募工作,盼吸引台灣和國際人才進入美光服務。她強調「美光是一家很強調人員輪調,鼓勵員工去學習不同文化的公司」。
她也強調,美光台灣DRAM輸出佔全球各分公司比重高達60%。換言之,台灣美光是公司研發生產的重鎮,公司持續吸納跨國、跨領域人才,過去10個月於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徵才,「我們深信只有多元融合才能激發創新的腳步」。
默克李俊隆:提升文化智商 CQ李俊隆介紹默克的歷史,默克創立於1668年,對照中國歷史,是康熙七年成立。一開始只是德國法蘭克福南邊小鎮的一家藥房。他說,默克如今已橫跨電子科技、生命科學、醫療保健3大領域。在大家印象中,默克是一家藥廠、生命科學公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家半導體公司,這些都對。「總歸來講,我們是一家科學與科技公司,業務非常多元。」
李俊隆提到,默克在全球66個國家都有據點,6萬多名員工來自140個不同國籍。自己常跟同事開玩笑說,「默克本身就是一個小聯合國」。目前台灣有12個據點,分布在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
他繼續說,默克成立357年來,期間歷經2次世界大戰,多次石油危機,經濟泡沫等,至今仍屹立不搖,且持續擴張。公司成功的要素是「積極吸納不同文化的養分,並進行跨文化管理,讓公司變得更有競爭力,是默克能持續壯大的因素之一」。
李俊隆強調,身為企業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願意去理解不同文化。其次,多元文化必須有共同目標,第三,企業員工必須提升 CQ(Cultural Intelligence;文化智商)。希望透過 CQ 的培養,讓員工更了解跨文化溝通的重要性。
杜邦魏凌雲:拆分後啟諾迪專注半導體材料魏凌雲則提到,自己在杜邦工作十幾年來,期間歷經組織併購、重組等,親眼見證了4個公司的文化,包括公司的前身陶氏化學、陶氏杜邦以及現在的杜邦。
這些重組、拆分的動作並未結束。她說,杜邦電子材料事業部將自今年11月1日從杜邦拆分出來,成為一家獨立上市公司,它的名稱叫做啟諾迪(Qnity),是一家專門服務半導體、網絡技術的電子材料公司。啟諾迪將致力在半導體產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與合作夥伴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