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保誠人壽臺師大《氣候變遷健康調適白皮書》三大發現  開發預警功能風險模型 

    2025-10-14 15:13 / 作者 陳俐妏
    保誠人壽
    保誠人壽與臺師大合作發表全台第一份由民間主導的《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白皮書揭示三大發現,氣候變遷、心血管疾病和社會結構的關聯性,急性心血管疾病就診與空氣污染相關,6~8月是心血管傑並高峰期,保誠也因應相關資料,開發具預警功能風險模型,來強化氣候變遷調適韌性。

    保誠人壽表示,氣候變遷正成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希望為台灣「氣候變遷調適韌性」做出貢獻,以行動支持相關專題計劃和研究,透過台灣在地化數據分析研究,提供更符合台灣現況的建議。這份研究成果,不僅展現企業在氣候行動中能發揮的積極角色,也為後續白皮書的三大發現奠定基礎。

    本次《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是由保誠人壽與臺師大合作團隊導入2000年至2022年間的國人健康與環境數據,結合機器學習與數種預測模型進行交叉驗證,提出三項關鍵發現:

    第一是急性心血管疾病就診與空氣污染二氧化氮具高度關聯。研究指出,交通密集地區的氮氧化物(NOx)濃度,與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高度相關,為夏季高峰就診主因之一。相較於過往研究多認為PM2.5對心血管影響最大,本研究顯示,氮氧化物(NOx)變化幅度在預測心血管疾病方面,比PM2.5更具參考價值。

    第二是夏季6-8月為心血管疾病高峰期,65歲以上長者為高風險族群。過去22年中,全台灣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就診人數平均每年約為296萬人次,就診高峰期發生在每年6至8月。65歲以上就診率比50至64歲高2.4倍,更是18至29歲族群的417倍,顯示高齡男性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高風險群。

    第三是氣候風險與社會結構高度交織。年齡、性別、地理位置與空污暴露程度皆與發病風險顯著關聯,中高齡族群風險較高,但認知與重視程度卻較低。這也呼應了高齡族群普遍對極端氣候的風險意識不足的現象。


    保誠人壽總經理王慰慈表示,健康是社會應對氣候挑戰的重要韌性基礎。此次與臺師大合作,結合氣象、空污與政府公開的醫療數據,不只透過《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提升國人極端氣候風險意識,也開發具預警功能的風險模型,成為保誠人壽制定更科學的保險策略的強力後盾。
    陳俐妏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