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韌性迷思2-1】電網地下化成本是架空電桿10倍 德採差別費率「台灣也行」?

    2025-11-08 07:50 / 作者 吳馥馨
    丹娜絲颱風橫掃嘉南平原,吹倒3499根電桿。台電提供
    台電副總陳銘樹表示,2016年莫蘭蒂颱風吹倒700多支電桿,因應災防需求,台電自2017年起開始逐年編列預算推動電纜地下化;如今,台灣電網地下化占比已高達47.9%,領先美日韓;不過,地下化成本很高,每公里約4,200萬元,約莫是架空電桿的10倍,而且維修困難。

    另外,德國針對電網地下化的用戶,收取較高電費。「若大家都接受,我們就來玩,但大家不會接受的啦!電價一定要一樣嘛!」陳銘樹說。

    日前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出席「因應氣候變遷下架空與地下電網韌性之推動與挑戰」研討會,他致詞時有感而發,台灣能源政策缺乏系統性討論,容易只討論單一、局部面向,卻沒掌握整體系統情況。

    借鏡日韓城市經驗 大馬路才地下化

    陳銘樹則在稍後的專題研討中,以「我國電網系統架空與地下工程實務探討」為題,分享外界對於電網地下化的許多「美麗的誤會」。

    陳銘樹指出,台灣路政單位有「路平專案」政策;有別於日本的「路平」是要求人孔蓋和路面持平,高低落差不超過3釐米,但台灣的路平政策是把人孔蓋「消滅掉」,埋到柏油路底下去。如此,當發生電力故障時,第一要申請挖馬路,光是把人孔蓋挖出來,時間就先耗了好幾倍。

    台灣輿論一面倒的認為「地下化」最好、最美觀,因而電網地下化比重高達47.9%,遠超過韓國21.3%、美國20%、日本6%。

    各國電網地下化占比。太報製圖


    陳銘樹說明,其實,日本的東京、大阪等大城市,只有「大通」(最大條的馬路)一定地下化,但二通(大馬路邊上的路)一定是架空;韓國也是差不多的原則。

    他並以德國為例,架空線路與地下化是有差別訂價的,電網地下化區段的電費是比較貴的;台灣社會恐難接受。

    陳銘樹以台電過去推動電網地下化的經驗分享,實務上還會遭遇路證取得困難、廢棄土方無處去化、道路面積不夠埋設電力設備等困境。

    首先,光是施工路證就很難申請,各地方政府每遇選舉、過年就會禁挖道路;他以過去台商回台投資用電為例,若該地是架空電纜,台電能拍胸脯1個月內就可以送電,但若是地下供電,時就很難掌握,通常地方政府會期待水、電、瓦斯管路要共同開挖,才會核准路證。

    另外,地下化通常要夜間才能施工,也容易被民眾投訴半夜施工擾人清夢。

    地下化工程也會挖出許多廢棄土方,人人都要求台電下地,但挖出來的廢土無處可去,已不是花錢能解決的問題,是全國要一起面對的。

    地下化有空間限制 需因地制宜

    地下化工程也要有足夠空間埋設電力設備;陳銘樹表示,道路寬度沒有8米、10米,就不用要求台電下地。他舉例,丹娜絲風災後,許多沿海養殖區電桿吹斷後要求台電下地,但很多道路只有3米、5米,實在沒有空間。

    電桿型態優缺點比較。太報製表


    陳銘樹表示,電網地下化沒有絕對,只有「因地制宜」;例如,台電考量到每次颱風來襲前,無法調動數千名搶修人力趕赴離島備援,因此很早就在各離島推動電網地下化,其中,蘭嶼已全面地下化了。

    至於易淹水處,或暫時不便推動地下化之處,台電也有解方。陳銘樹表示,架空電網的中間,只要安插幾桿能耐17級強風的E級電桿,架空設備就能撐住,不致產生骨牌效應,就不會發生電桿連續傾倒,減少大規模停電發生機率。
    吳馥馨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