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拼完4年再撐2年 電資熱潮下隱形的碩班壓力延長賽

    2025-02-17 08:00 / 作者 吳尚軒 / 記者
    電資熱持續下,許多學生面對大學4年再加碩班2年的壓力延長賽。圖為示意圖。廖瑞祥攝
    各大學的碩士班考試近期陸續登場,AI、半導體熱潮下,公立大學報名人數紛紛創下新高,攤開數據,資訊、工程碩士生人數在少子化下持續逆勢成長,然而當碩士逐漸成為求職的基本門檻下,專家、學者與學生也紛紛指出,在現行大學風氣裡,競爭已經提前到大學階段展開,形成為期大學4年、碩士2年的6年延長賽,相關心理健康需要更多關注。

    2月中旬,春雨紛紛,台灣師範大學教務長劉美慧巡視完和平校區的考場後,接著還要趕赴其他校區。今年,台師大的碩士班考試報名人數增加了4成,總共8722人創下歷史新高,甚至自己的校區不夠用,還要借用台灣科技大學的校園當考場。

    今年報名人數前3名是資工系985人、電機工程系534人、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407人,增幅都逾100%。劉美慧指出,可以看到多跟AI、半導體趨勢相關,這幾年師大也對此有許多投入,包含協助教師在課程裡導入AI、與台積電合作等。

    今年不少大學的碩班考試報名人數創下新高。資料照,成功大學提供


    往南望去,成功大學今年推甄加上考試總共有2萬9529人報名,一舉超車台灣大學成為全國人數之最;碩班考試報名人數最多者為電工系1433人。教務長沈聖智說明,創新高主要是因辦學績效深受學界、企業肯定,加上許多大型企業逐漸在南部設廠,有更多學生願意南下就讀。

    攤開資料,114學年度可謂是碩班報名爆發潮,不僅台師大、成大,台灣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等重點學校從111學年起報名人數就有明顯增長,來到今年更火熱,台大共2萬7547人報名,年增約7%,陽明交大、清大也分別有7到8%的成長,此外中山大學、中興大學皆出現超過1成的增長。

    重點公立學校近年碩士班報名人數


    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明分析,這其中又以電資相關領域特別熱門,由於像台積電、聯發科等企業都會希望錄取前段大學的碩士畢業生,因此其他學校、私立大學的學生畢業後,往往還會希望考研究所幫自己加值,就連其他系所的學生也會補習來跨考,加上近年教育部又有給予前段大學外加名額,才造成報名人數明顯增加。


    少子化下逆勢成長 資訊、工程碩班人數每年都在飆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台灣電子、資訊業下一步仍未明朗,但過去在全球半導體需求、AI的熱烈發展下,電資領域對學子們的吸引力依然持續。

    若看全體碩士生數據,我國在99學年度的18.5萬人高峰後開始下跌,至107學年為16.8萬,而後開始回升,至113學年為17.7萬;而這其中公私有別,私校碩士生從20年前的6.5萬人高峰後,至今仍持續下降,僅剩下約4.6萬人,而公校稍微滑落後反彈,近年增長連連,來到113年竟達到13.1萬人的歷史新高,彷彿無視少子化衝擊。

    歷年碩士班學生人數

    各學科領域近年來的碩士生人數,大抵呈現下跌或持平趨勢,而包含電機、電子科系的工程領域,及近年突起的資通訊領域則是漲勢連連,工程領域從109學年起反彈直追,如今全台17.7萬碩士生中就有4.9萬名就讀此領域,每4人就有1人就讀;資訊領域則有1.5萬人新高。

    各學科領域初任人員平均薪資。


    而再看各領域畢業生最高學歷與起薪的差異,根據勞動部統計2023年資通訊領域學士畢業平均起薪為3.3萬元,研究所則為5.7萬元,工程領域學士平均3.3萬元、碩士平均達5.5萬元,加上過去半導體、人工智慧屢屢成為話題,也不難想見考量前景下,學生確實會如此選擇。

    各學科領域畢業生初任人員平均薪資

    不過學生面對的競爭也更激烈。皮世明分析,資電領域碩班的指導教授影響非常大,學生多傾向在上學期就先透過推甄錄取並找指導,且有些學校會有「純血」、「混血」區別,偏愛錄取本校、本科系大學畢業生,他校學生即便考進去也難找指導,因此競爭其實更早開始,從大學到研究所6年都在競爭,「學生會認為我大學沒考到,研究所也很難進去。」

    6年每天都在拼?電機系學生仍憂自己不如人


    洪正維的經驗正好可以當成參考。去年甫從台大電信工程所畢業的他,大學時是就讀電機系,他回顧最初高中畢業時,其實對電機系根本沒多少瞭解,只知道未來可能比較好就業才就讀。

    然而大一入學以後他發現,雖然系上同學們幾乎每天都熬夜唸書、準備考試,但即便如此,班上平均成績也都只能考到50幾分,令人非常挫折,更氣餒的是,當覺得自己時間永遠不夠、書根本唸不完時,仍有幾個同學可以考出亮眼的成績,「這讓人很有壓力,感覺我好像什麼都不會」,而當時更讓他感到焦慮的是,電機系每一堂課的成績,似乎都會直接影響未來的出路。


    近年的碩班熱潮,也源自於求職的需求。圖為校園徵才博覽會。資料照,廖瑞祥攝


    考量到大多企業都以碩士做為錄取門檻,加上同學幾乎人人都要唸研究所,擔憂自己「落拍」下,正維進入碩班就讀,而他認為此時的壓力轉換成寫論文、跟教授做研究計畫,而不管哪個都很看重教授,有些人如果教授比較放任,學生可能就會面臨茫然,但又會對於畢業時程感到很有急迫性。

    問起當時怎麼調適壓力?正維只說,「我也不知道,好像就這樣過來了。」

    埋首研究互動少 學者:研究生易感到孤獨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於去(2024)年底公布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結果,比較學業、經濟、家庭、人際後,發現雖然大二、大三憂鬱傾向較高,然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系教授陳柏霖指出,對於研究生來說,仍有許多未必會反映在量表上的隱藏面向。

    他指出,研究生學習環境較獨立、研究領域更專精,課程跟人際互動往往也不如大學頻繁,容易有孤軍奮戰的感覺,也有職涯發展、經濟壓力,而在學業及學術上,如果指導教授要求嚴格,或與研究生相處不睦,更能讓學生感到無助,研究遭遇瓶頸時也容易自我懷疑。


    碩士班的生活與大學生不同,人際互動機會變得較少。圖為示意圖。廖瑞祥攝


    面對越來越熾熱的碩士潮,陳柏霖也指出,大學生可能會覺得學歷變得不夠用,而導致升學壓力增加,進一步強化「學歷通膨」的現象,大學生也要提前準備實習、專案、思考是否念研究所、就讀哪個領域,甚至提早參與教授的研究計畫,也讓競爭壓力提前。


    「有時候壓力是好的,可以推動人往前的動力,但很多人因為成長環境,相對不知道怎麼去排解。」陳柏霖也分享,像有些理工科系有風氣是,學生會假裝自己沒唸書,但仍在學業上表現很好,這種內部競爭的壓力非常高,尤其如果一路到研究所都是理工背景,可能會較不懂得覺察心理狀況、不了解如何求助,「當被察覺時,常常已經是很嚴重的情況。」

    碩士、大學生壓力有別 諮商師籲重整協助措施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同時也在淡江大學任教,她指出,其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長期以來都被忽視,大多學校的輔導資源聚焦於大學生,對研究生的協助相對不足。

    胡延薇舉例說明,如目前制度設計上有個盲點是導師制度,大多學校研究所是由所長當導師,但實際上會最常跟學生相處的應該是指導教授,呼籲此制度可以重新思考;另在關懷個案的轉銜上,不同於高中、大學有較完善的轉銜措施,大學跟研究所間由於學校不同,加上有些學生是工作後才回到校園,因此轉銜上易有疏漏,也需要補強。

    此外的現實困境是人力不足。儘管《學生輔導法》近年來修法後,各校持續增補心輔人力,但實務上校園諮商服務往往一位難求,她建議從源頭做起,加強研究生對自我心理狀態的覺察能力,並且提早宣導、讓他們知道可以求助的資源。

    諮商心理師建議,針對研究生的協助措施要有別於大學生。圖為示意圖。廖瑞祥攝


    胡延薇舉例,像她在學校裡,都會提醒各所舉辦針對研究生的小型團體活動,且研究生的壓力源跟大學生不同,要有更客製化的方式處理,可以舉辦宣導性的沙龍講座,「即使只有3、5個人來聽都要開」,另外學校輔導中心的輔導志工團,也可以針對研究生增加志工,更能貼合他們的需求。

    另外從實務來說,胡延薇也指出,部分碩士生的壓力其實來自於家庭,比方說家裡要求碩士學位等,她則呼籲家長思考放緩腳步,至少未必一定要要求學生2年畢業,也可以思索拉得更長,學生一半時間在學校,一半時間可以到業界多方嘗試、探索,「總要讓他們找到自我肯定的來源。」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